本篇文章4457字,读完约11分钟

近年来,“大众创业创新”、商业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等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一大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民营企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内部问题和外部挑战。近日,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建辉接受《理论周刊》专访,在梳理民营企业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如何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本期刊登了采访的第一部分。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态和融资痼疾

2015年以来的中国民营企业

发展的一般特征

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的过程。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改革开放的决定,民营企业发展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你认为近年来民营企业实力增强的主要方面是什么?

黄建辉:首先,“双创新”大大增加了民营企业的数量。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大众创业与创新"、"简政放权"、"商业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这激发了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注册民营企业的数量。二是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大幅增加。民营企业注册资本从2002年的2.48万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9.21万亿元,增长近23倍。2012年后,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增速迅速提高,特别是2014年,在“大众创新创业”和商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增速达到50.62%。个体企业资本总额从0.38万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93万亿元,增长6.72倍。第三,民营企业的竞争地位迅速提高。近年来,国内外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竞争地位迅速提高。根据《财富》全球500强的数据,做空上市的私营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6家增加到2016年的16家。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在2011年至2016年的六年间从184家持续增长至205家,占36.8%至41%。第四,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率高于其他企业。截至2016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利润总额为24325.3亿元,同比增长4.8%,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46.36%。第五,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优于其他企业。民营企业资产运营效率较高,产品销售状况和运营能力优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第六,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根据调查数据,约有3/4的民营企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具有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比例达到43.1%。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加大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已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态和融资痼疾

记者:我们注意到,民营企业的地区分布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但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比重也在增加。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产业布局和对外投资贸易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黄建辉:从行业总体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第三产业,民营企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超过72%。近年来,随着商业体制改革,注册资本门槛降低,民营企业在第一、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第二产业约占25%。从行业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仍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据统计,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的私营企业约占37%。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内外需求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产业发展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查显示,大型民营企业正在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500强民营企业中有80%已投身于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至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民营企业投资的重点领域,民营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态和融资痼疾

在对外投资和贸易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国际能力合作逐步深化,“走出去”体系不断完善,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加快,对外投资创历史新高。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的主力军。从投资规模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截至2015年底,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流量占中国对外投资流量的65.3%,比2014年增长16.2个百分点,年末存量占35.6%。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200名境内投资者在境外(境内)设立了30800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海外民营企业占87%,比2007年高出近1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数量大幅下降,比例从2007年的19.7%降至5.8%。从投资区域来看,截至2015年底,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广泛分布,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带来良好的机遇,民营企业有强烈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望。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数据,在2015年500强民营企业中,有183家企业参与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占36.6%,比2014年增加了118家。从投资领域来看,民营企业拥有广泛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与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不同,民营企业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获取技术、品牌和市场。外资和民营企业并购非常活跃,发展迅速。2015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占当年海外并购金额的75.6%,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态和融资痼疾

目前,民营企业仍然面临

融资既困难又昂贵

记者:在现阶段,除了自身的缺点外,投资下降、税收负担等因素影响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融资问题始终难以回避。你如何看待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

黄建辉:首先,间接融资比重较高,而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由于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条件严格,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仍然很小。2016年,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年融资金额为6943.39亿元,其中ipo融资金额为478.85亿元,远远落后于几万亿级的间接融资。

第二,内源融资比重较高,外源融资比重较低。我国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仍然依赖于内源融资,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融资的比例相对较低。从大中型民营企业(500强民营企业)来看,85%以上依靠自有资金投资;在外部融资中,70%通过银行信贷解决资本需求,35%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从小微民营企业的角度来看,内源融资是小微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80%以上依靠自有资金,占80%以上,一半以上占85%以上,约四分之一占90%以上。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态和融资痼疾

第三,融资综合成本高,融资难问题突出。虽然政府近年来一直在采取措施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根据对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仍然很高,贷款利率偏高,商业银行有定价权,所有这些都将在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上升,而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将在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下降。根据调查材料,私营企业的贷款利率是基准贷款利率的三倍甚至更高。除贷款利息外,融资成本还包括政府行政部门和中介机构收取的审计费、评估费、担保费、登记费、公证费等各种费用,实际融资成本高达17-20%。私人贷款利率超过16%。另外,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的申请条件相对较高,申请过程复杂,直接融资的系统成本较高。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态和融资痼疾

尽管融资成本很高,但并非所有有融资需求的民营企业都能获得贷款。特别是2014年以来,由于经济低迷,许多民营企业受到银行贷款退出、贷款限制和贷款压力,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更加突出。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相当一部分银行贷款贷给了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国有企业,而大量效率较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较强的民营企业却得不到足够的贷款,导致经济整体生产潜力无法充分释放,制约了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态和融资痼疾

记者:那么,导致长期融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建辉:首先,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导致外部融资困难。民营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是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民营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民营企业经营风险高,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从事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外部需求下降,民营企业经营风险大幅增加。二是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控制机制不完善。除了上市的民营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外,大多数都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仍然是家族式管理。个人资产和法人资产界限模糊,贷款偿还得不到保证。第三,许多民营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诚信薄弱。一些民营企业还款意愿低,甚至骗取银行贷款,并有逃避债务的想法。第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财务报表集多,真实性难以区分。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态和融资痼疾

其次,金融体系不完善导致融资渠道不畅。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外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据统计,截至2017年3月10日,创业板有606家企业,中小板有826家企业,上市条件严格,股票市场融资门槛高。与此同时,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公司债券等市场起步晚,发展落后,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第二,间接融资市场供给不足。虽然2014 -2016年有16家民营银行获批成立,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进展并不顺利,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仍然较弱。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对私营企业的支持有限。第三,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尚未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社会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弱,担保成本高。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态和融资痼疾

第三,不友好的社会环境阻碍了融资需求。首先,所有权的偏见仍然存在。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对私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不足,甚至不愿意向私营企业贷款,而且在所有制上普遍存在对私营企业的歧视。二是信用信息系统不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掌握业务操作和税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不良贷款率等绩效考核下,银行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敬而远之”。第三,金融信用环境差。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一些企业逃避和取消银行债务的违法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老来”当权,导致守法企业的介入和民营企业整体形象的受损。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态和融资痼疾

最后,金融服务不能满足融资需求。首先,服务效率低。民营企业不选择银行,而是选择其他融资机构进行融资贷款。除融资难度大、成本高外,主要原因是办理融资贷款产品的流程复杂、周期长,难以满足生产经营对流动性需求的及时性。第二,供需不匹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特点了解不够,金融产品没有针对性,无法满足传统商业银行、交易银行和投资银行等民营企业的综合需求。第三,创新步伐缓慢。例如,商业银行没有深入参与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金融工具相对简单,金融创新相对薄弱,不能满足科技型民营企业的需求。民营企业参与ppp、“一带一路”战略和海外投资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及时回应,探索和创新不足。(照片辛克)

标题: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态和融资痼疾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6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