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26字,读完约8分钟

[摘要]“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不同,采取的手段也不同。然而,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更强大、更高效的国有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教授李长安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时代周刊》记者陈泽秀来自广州

8月28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这是SASAC自今年6月以来公布的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第三份名单”。经过这次重组,SASAC直接监管的企业(中央企业)数量从2003年SASAC成立之初的196家大幅减少到98家,从数量上看,中央企业减少了一半。

"一般来说,没有时间表和数字目标,成熟一户和推广一户."8月30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改革局局长白在媒体吹风会上说,十八大以来,34家中央企业共重组18个集团。在下一阶段,将根据供应方结构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需要,以不同方式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重组。

1997年,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造成大规模亏损,进入“三年脱困”时期。当时,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了“分裂”的思想,如电信业和国有电力公司的分裂。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提出了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目标,国有企业重组由“拆分”转向“合并”。

“在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不同,采取的手段也不同。然而,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更强大、更高效的国有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教授李长安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作为国有企业的重中之重,过去20年中央企业“分离与整合”背后面临着什么问题?改革的逻辑是什么?中央企业在这一轮重组中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合并提高国际竞争力

2012年下半年,中国北车和七八家公司在竞标阿根廷高铁时报价为239万美元/辆,但中国南车突然出手干预,最终以127万美元/辆的低价赢得了订单。此前,阿根廷一直是中国北车的市场。

中国北车向中国机电商会起诉中国南车恶意竞争,称这降低了阿根廷对中国轨道交通设备价格的信任。事实上,这种恶性竞争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并不少见。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因为规模小而缺乏话语权。

这也是本轮中央企业重组兼并的主要背景之一。

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减少双方亏损的局面,2015年8月,经过15年的拆分,南北车再次走到一起,重组为中国CRRC (601766,诊断单元)。在重组之前,这两家公司的业务高度重叠,是世界上两大高铁制造商。

国有资产专家朱博山表示,2010年以前,中央企业重组主要是以强企业和弱企业合并为主,目的是创造更多的财富500强企业,保持一定的行业竞争力。例如,2009年,中国联通(600050)和中国网通合并为新的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竞争格局。

在本轮央企重组中,两家龙头企业为什么会合并?民生证券研究所所长关庆友等人联合撰文指出,目前,中国正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必须通过出口和产能输出来解决。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只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出口才能快速增长。强联盟可以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在短期内打造民族品牌,其中“走出去”效果最为明显。

央企重组从分到合:总数已减半,更注重重组效果

“目前,中心企业的整合是纵向开放上下游产业链,二是加强联盟,横向兼并同类企业。”白在上述媒体吹风会上表示,这种联盟有利于企业发挥规模效应,解决重复投资和同质发展问题,避免企业间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也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尽快向高端发展。

从产业链角度进行重组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国资委主任肖亚青强调,201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重组,特别是钢铁、煤炭、重型设备和火电行业。“几年前,类似的企业被合并了,但现在已经没有太多类似的企业剩下了。下一步是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重组。”朱博山说道。

李长安解释说,过去中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一些企业交叉经营,造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此外,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煤炭、电力等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垄断地位,对市场的反应相对较慢。当下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下降时,国有企业可能难以及时做出反应,这很容易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国外."李长安说。

央企重组从分到合:总数已减半,更注重重组效果

8月28日,发电企业国电与煤炭企业神华集团的重组案终于尘埃落定。根据公告,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双方上市公司成立火电合资公司,国电控股(600795,股份咨询)。国电电力表示,此次交易将整合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宁夏、新疆等业务重叠度高的两个企业的火电资产,将大大降低横向竞争。交易完成后,两家企业将形成长期稳定的煤炭供应关系,充分发挥燃煤发电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实现发电领域优势互补,避免重复投资,降低产能过剩风险。

央企重组从分到合:总数已减半,更注重重组效果

一些业内人士担心,中央企业的大规模并购重组不利于市场竞争,存在加剧垄断的隐患。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进告诉《泰晤士报》记者,可以采取“统分内外、区别对待”的政策,即在面对国际市场时,同行业的企业通过并购推出中国品牌,在中国保持相对独立,参与市场竞争。例如,李进表示,在国内市场,合并后的CRRC可以按照科研、生产、销售三个方向组建三家公司,并在公司下划分几个子公司,在内部充分竞争,确保活力。“为了继承上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如果它们全部合并,它们可能会退出。”李进说道。

央企重组从分到合:总数已减半,更注重重组效果

20年的“分离与结合”逻辑

上次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拆分。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让本已困难重重的国有企业雪上加霜。相关数据显示,199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16874家,其中亏损企业6599家,占39.1%。1998年新政府上台后,提出了“三年脱困”的目标。

当时没有“中央企业”的说法,只有大型国有企业。重组的主要目的是拆分大型国有企业,打破垄断,刺激竞争。

当时,国有企业重组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当时,用市场手段解决国有企业问题是比较好的办法,因此确立了“进、退、做、不做”的原则,一些国有企业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腾出了更大的市场

2003年4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成立,由几个部委分散监管的企业由SASAC统一监管,改变了国有企业监管责任不清和“九龙治水”的局面。

“这些企业的情况大不相同,有的在同一个领域比较细致,存在同质化竞争。”朱博山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另一方面,SASAC成立后,提出要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使之成为更大更强的国有企业。此后,中央企业重组的思路从“分工”转向了“整合”。

在接下来的七年里,中央企业的数量从196家大幅减少到123家,平均每年减少10家中央企业。虽然数量减少了,但规模一直在扩大。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央企业从7家增加到38家,利润总额从2400亿元增加到1万多亿元。

然而,在激进重组的背后,中央企业“大而不强”、“整体不协调”等问题逐渐显现。一些中央企业整合后,在实际业务运作和人事管理上没有协同效应。

随着改革的深入,重组的风险和困难越来越大。2010年8月,新任命的国资委主任王勇提议,中央企业的数量应该慢慢减少。在此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中央企业的数量仅减少了八家。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起点,国有企业兼并重组速度加快。其中,2015年12月中央企业重组4次,占全年的2/3。2016年,中央企业进行了6次重组。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彭最近表示:“在中央企业重组中,数量不是最终目标。下一步将更加注重重组的效果和质量,希望打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标题:央企重组从分到合:总数已减半,更注重重组效果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