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9字,读完约4分钟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资产价格的波动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并不意味着体系的稳定。必须运用审慎的政策工具,从宏观和反周期角度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整体稳定。因此,宏观审慎政策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框架改革的焦点。

以宏观审慎政策为核心加强宏观调控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金融协会2017年年会和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来自国内外和市场领域的专家就“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监管”发表了意见。

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金融创新、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和银行监管加强,非银行金融部门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2009年后,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崛起。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尹剑锋表示,非银行金融部门作为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之外的金融机构、市场和业务,主要包括非银行金融中介、非金融债券市场以及银行业内部的银行间和市场交易业务。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兴起是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分业监管的金融框架提出了挑战。因此,继续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高货币政策的操作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宏观审慎政策为核心加强宏观调控

自2015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外流。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丁志杰表示,国内资本似乎正在流出。事实上,主要根源在于过去资本过度流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估2008年后的跨境资本管理政策,尤其是资本流入政策。

丁志杰表示,目前,人民币基本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取决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国际认可程度。因此,丁志杰建议,从宏观审慎角度来看,有必要将非居民资本流入管理纳入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框架。

丁志杰还表示,中国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践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一定程度的资本账户控制是合理的,并且长期存在;第二,在扩大外汇供应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货币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第三,国际社会应尊重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选择有序、适度开放的资本项目,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发达国家的标准;第四,为了兼顾国家和世界的利益,有必要制定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国际规则,并建立一个基于有管理和可兑换资本账户开放的框架,发展中国家应在这方面拥有主导力量。

以宏观审慎政策为核心加强宏观调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降低了短期利率,扩大了资产负债表,并收购了主权债券和机构债券,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长期利率。自2015年以来,美联储逐渐进入加息渠道,货币政策也逐渐回归常态。

一般来说,它伴随着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然而,纽约联储高级副总裁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表示,联储在首次扩大资产负债表时,已经在考虑何时实现资产负债表正常化。正常化的过程是首先提高利率;第二是再次调整手表。调整取决于经济前景,也有必要考虑货币政策是否足够宽松。

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出现了风险波动。至于如何稳定市场,减少市场波动和投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熊伟认为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从理论上讲,大部分市场是基于基本面波动,而中国是一个年轻的市场,其流动性因素甚至市场情绪有时波动很大,因此需要政策干预来帮助保护投资者。

“但当政策干预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一个问题——似乎在市场定价体系中,基本面将发挥越来越小的作用,但政策因素将变得越来越大。此时,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关注政策,而不是基本面。”熊伟表示,应该鼓励市场收集基本面信息,并通过市场交易集中这些信息,以便金融市场价格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基本面。但是,政府干预也会对市场投资者起到隐性担保人的作用,使风险越来越集中,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标题:以宏观审慎政策为核心加强宏观调控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