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4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林

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明确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中城市和小城镇需要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里程碑。在未来的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在3月18日举行的中国发展论坛2017年经济峰会“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小组会议上,与会嘉宾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6年的57.35%,成为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并实现了数量上的增长。下一步要解决的是质的提高问题,而要提高城市化进程

农民工需要与中央政府分担改革成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芳指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突出了人口结构和质量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变富之前先变老是一个问题。在实体经济中,劳动力短缺,不仅是高技能劳动力,还有普通的非技能劳动力。然而,工资增长快于劳动力增长,雇主投资成本上升,潜在增长下降,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劳动力供给和资源配置问题。

新型城镇化须着力破解三大难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一些地方试图通过改变行政区划将农民工转变为拥有城市户口的公民,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问题。农民工尚未享受城市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待遇。他们对城市生活没有稳定的期望。”蔡芳表示,2016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增长率仅为0.3%。与此同时,一些农民因为子女的教育和养老问题而选择返乡,从生产率高的城市回到生产率低的农村,这不利于生产率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须着力破解三大难题

蔡芳认为,只有改善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待遇,使他们对城市生活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才能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然而,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成本,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合理分配改革成本。然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没有确定预期的财政分担比例,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核心城市+小城镇”是城市结构改革的方向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城市化的概念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在把农民工变成真正的城市人之前,有必要弄清楚农民工应该去哪里,城市是否有足够的产业为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如何规划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人们去哪里,小城镇建在哪里,这些都是关键问题。

刘世锦指出,“核心城市+大量小城镇”是中国城市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向。事实上,如果资源能够在大城市和周边小城镇之间共享,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方面,聚集在大城市的人口自然会分散到周边地区。

刘世锦说,近年来,中国加快了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最快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爱吉、净值、信息)和大产业布局都在这两个经济圈。此外,这些地方交通便利,资源集中,人才集中,对年轻人有吸引力,城市化布局潜力巨大。城市化需要某些产业的支持,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

因此,刘世锦建议围绕大城市集群布局小城镇,大城市和几个小城镇协调发展。利用大城市现有的交通、公共服务和人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以北京为例。如果北京在50公里范围内建设几十个功能各异的小城镇,每个小城镇都将成为环境优美、工作和生活方便的宜居城镇,从而可以容纳很多人。

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奇纳对刘世锦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在过去,城市曾经将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作区分开,但今天的城市发展趋势是借助数字技术整合多种功能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空的房间和时间。在这方面,中国的城市正在发展,并且有很大的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指出,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但户籍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两者之间的差距亟待填补。

处理好“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表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城市,关键是提高城市化质量。

对于中国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空空气污染等,倪虹建议城市建设既要有“面子”,又要有“里子”,既要注重城市风貌,又要有城市良知,并提前规划,率先实现轨道交通、管廊建设等地下服务设施。

除了基础设施,前台中市市长、旺旺集团副主席胡志强认为,文化是城市特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城市都必须有自己的面貌。城市不应以追求第一为发展目标,而应追求独特性,注重特色,以人为本,建设一个以爱为重的城市。

标题:新型城镇化须着力破解三大难题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