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5字,读完约1分钟

中国企业的海外M&A在过去几年里经历了巨大的进步,今年已经由热转冷。专家认为,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监管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在“交学费”后更加谨慎、理性地“走出去”。

据新华社6月1日报道,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海外M&A交易量同比下降39%,交易量同比下降77%。据彭博社(Bloomberg News)报道,今年前四个月,中国企业的跨境收购量下降逾60%,为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最大的同比降幅。

回顾2016年,中国的海外并购正在蓬勃发展。根据彭博社的数据,中国当年的海外M&A交易量增长了137%,在全球M&A排名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主任徐洪才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冷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2016年海外M&A增长过快,大幅提升了M&A的基数。因此,即使今年M&A总量严重下降,总量仍然相当大。

其次,国家加强了对中央企业大量资本外流和海外投资的管理。今年1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强调中央企业要防范和控制境外投资风险。

第三,企业海外并购往往受阻,中国企业不得不反思并购的效果。2017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选择中小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汪聪表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正变得越来越冷,这客观上有利于企业在未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需要冷静思考海外并购的动机和效果,考虑并购所面临的客观问题,以最有利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汪聪说。

汪聪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展并不顺利,通常会遇到两种挑战——更多阻力和高额溢价。阻力包括外国政府的阻挠、劳工压力、高涨的民族情绪等等。与此同时,中国买家不时涌入收购外国公司,从而提高了溢价。

汪聪建议,面对各种障碍,企业在选择投资目标时应该更加谨慎。

首先,寻找小目标,不要轻易花费数十亿或数千亿美元。M&A体积越大,集成风险越大,失败概率越高。

其次,与海外本土私募股权基金一起收购企业。这样,国内企业就可以将自己的利益与外资的利益联系起来。

第三,尝试不转移控制权的并购。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转移了他们的控制权,也就是说,他们购买了超过51%的股份。然而,根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统计,当企业寻求控制权时,每年支付的M&A溢价平均至少为30%,最高可达60%;当企业的收购份额小于50%时,平均溢价仅为10%。

第四,雇佣熟悉当地企业的财务顾问。虽然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金额巨大,但他们不愿意花少量的钱聘请专业的财务顾问。事实上,如果你雇佣当地的财务顾问,你可以加深对法律和商业环境的理解,避免各种陷阱。

汪聪还提醒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不应该总是想着并购,而应该尝试一些替代性的并购形式,比如合资成立第三方公司和设立本地工厂,这有时可以达到与并购同样的效果。

徐洪才说,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未来“走出去”,帮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海外并购的数量将稳步增加。

中国国际商学院教授王高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全球市场的双赢交易。未来,随着中国企业经验的积累,M&A将趋于理性,M&A的核心竞争力将从市场的全球化转向“市场+产品”的全球化,即不仅仅瞄准现成的市场份额,而是真正利用海外资源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标题:中企海外并购由热转冷 市场趋于理性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