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4字,读完约5分钟

1971年,25岁的香港青年邓稼祥在伦敦创办了光华书店,向英国社会传播中国,让英国读者阅读中国信息。在那个中文书籍和中文信息匮乏的时代,这个被路人称为“红书店”的地方,成了英国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甚至成了许多中国人和海外华人自我安慰的港湾。

2007年,邓稼祥先生退休后,决定将他苦心经营的书店以1。只有一个要求:保留光华,继续向英国社会传播中国,让英国读者阅读中国。光华当时是英国仅存的中国书店。

45年来,光华书店作为英国唯一的中文书店,为促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和中英文化交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12月6日,“光华书店45周年庆典阅读中国”系列活动在伦敦唐人街中国站启动。光华书店创始人邓稼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公使衔参赞向、英国图书馆中国藏书楼前馆长弗朗西斯·伍德、欧洲汉语教学协会副会长张新生等嘉宾来到庆祝现场,讲述了这家海外书店的辉煌岁月,并祝愿它在未来继续辉煌。出席庆典的还有英国汉学、图书、汉语教学、中英友好协会、图书俱乐部、中资企业、图书俱乐部、作者代表、客户代表等。,以及见证光华书店历史的新老读者和艺术爱好者。现场展出的近百幅历史照片和书信真实地展示了光华书店45年来的文化传播之路,并敲响了此次“阅读中国”庆典的主题:书籍,描述中国;书画,中国艺术描述;你和我,谈论中国。

1英镑的转让

在与与会者的接触中,记者清晰地感受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与光华书店有着不解之缘,对书店有着强烈的感情。

中国太平保险英国公司副总经理张克平说,这一事件唤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当时,很多人把光华书店视为约会和聚会的地标。

1973年,著名的英国图书馆通过光华书店恢复了中断了20多年的中国书刊收藏。光华书店长期以来为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利兹大学等英国主要图书馆和大学提供帮助,是英国汉学家研究中国的重要窗口。时任英国图书馆中国藏书部主任的吴方斯博士深刻地回忆道:“当时从中国买书并不容易。邓先生和他的妻子确实帮助了所有的图书馆。我们通过它们买书已经有10多年了。”

1英镑的转让

谈话中,邓稼祥先生和他的妻子林伟女士介绍了当时困难的业务流程。

70年代初,文化事业停滞在8000公里外的祖国。当时,光华书店除了“红皮书”和其他政治宣传小册子之外,没有别的书可卖。林伟女士说,因为当时商店里摆满了《红宝书》和马克思等伟人的画像,所以路过的人都称之为“红书店”。

随着改革开放在祖国的实施,国内出版业日益繁荣,光华书店拥有丰富的图书供应,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然而,当时书籍是从中国抵达伦敦的,最快的铁路运输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通过莫斯科、汉堡和其他地方,海运至少需要三个月。这些书到达伦敦后,他们打开包装,重新包装,然后用肩膀把它们送到附近的邮局,送到英国各地。对此,邓稼祥先生兴致勃勃地说,当时邮局规定邮寄物品的重量不能超过20公斤,所以每个包裹的重量应尽可能控制在18公斤或19公斤。林伟女士一直说当时真的很难去想它。

1英镑的转让

半个世纪以来,光华书店得到了祖国和海外华人的大力支持,一直是当地华人的精神家园。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和东南亚的华侨推开了光华书店的大门,触摸到了5000年来中国文化的无尽脉搏。

在网上书店和电子书的冲击下,光华书店举步维艰。中国国际图书集团驻英国代表、常青图书光华书店总经理茹静表示:“十年来,我们没有创业的艰辛,但在书店全体员工的密切配合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的支持下,我们坚持光华书店,给了光华书店新的活力,稳定了光华书店作为英国最大的中文图书出版商的市场地位,成为最专业的中文教学资源出版发行公司。”

1英镑的转让

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光华书店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体验变得更加便捷。从业者不再是唯一的权威,读者可以向书店推荐书籍和投稿;新书信息的发布和深入的书评使读者更容易接触到书籍,并将读者从电子版引向书籍本身;图书订购信息的即时接收和反馈也缩短了读者购买和订购图书的过程。光华书店的脸书和微信平台正成为英国华人的精神家园和英国人交流学习中文经验的媒介。光华书店通过与英国最大的中文图书出版商、最专业的中文教学出版公司常青图书(Evergreen Books)的强大联盟,拥有便捷的全球分销平台,成为全欧洲中国学习者的天堂。

1英镑的转让

茹菁说,与过去相比,他们可以更直接、更频繁地听到读者的声音,几乎可以实时了解读者的喜好和需求。光华书店网站正在发展成为欧洲展示中国主题出版物和文化产品最完整、最便捷的平台。这些书籍和文具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他们保留了最经典的中国,并试图从一个更广阔、更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今天,光华书店吸收了创始人的信念,积极寻求变革,正以更加专注、专注和专业的态度和能力将中国传播到英国。

标题:1英镑的转让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