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68字,读完约6分钟

上个月,南昌大学的“水稻和渔业工程”队被授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团队负责人洪义江在与农民打交道30多年后坦言,“获得这一荣誉完全出乎意料。”

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师生团队已经在江西工作了6年,覆盖了30多个县(区)。将传统的“米鱼”转变为新型的“米鱼”,整合、创新、示范和推广了“稻鳖养殖”、“稻虾养殖”、“稻蟹养殖”、“稻泥鳅养殖”等6种新型的米鱼综合养殖模式,帮助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过去,水稻种植的低收入和杀虫剂和化肥的广泛使用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还影响了食品安全。稻田养鱼不仅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还可以获得优质的水稻和水产品,从而实现“一田多用”。

传统的稻鱼养殖模式虽然能生产出优质的水产品,但生产模式粗放,种植面积不大,经济效益不高。

“水稻和渔业项目”小组的任务是振兴农村,它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实验室研究的知识和农业生产所需的知识结合起来。在过去的六年里,洪义江的车已经行驶了20多万公里。该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与养殖基地的工人一起吃饭和生活,每年围绕农民和稻田超过180天。

2013年,江西省刚刚开始全面的水稻和鱼类养殖。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团队技术骨干简绍清表示:“技术环节有上百个,大的和小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

选择和培育水稻和甲鱼养殖的“改良品种”非常重要。2016年6月,团队成员来到福州市南丰县江西田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甲鱼养殖。

有许多新孵化的甲鱼鱼苗质量参差不齐。为了快速筛选出健康的海龟,小组中的一些学生建议将小海龟逐个称重,并将重量大于一定值的判断为体质好,结果证明该方法的准确率较低。如果用基因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准确率高,效率低,成本高,难度大,筛选工作仍然难以进行。

鲑鱼回流现象激励了会员们。类似于鲑鱼需要成功地沿着河流向上游游泳以获得交配和产卵的机会,新孵化的鱼种有一种“进水现象”。成员们达成共识,设计一种装置来模拟河水的逆流来筛选鱼种可能是有效的。

在查阅资料和自学工程力学后,五名95后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搭建了两个2米高的左右带木板的五步梯,并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幼龟筛选装置。

在实验开始时,成员周燕把刚孵出的小海龟放在筛选装置的底部,打开水管冲洗阀,从最高一级继续向下冲洗。水流不断从上到下冲刷,以防止小海龟向上爬行。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研究小组发现,体格强壮、动作活跃的优秀小海龟会爬上梯子的底部,而先天体质较弱的小海龟会留在梯子的底部或底部。

这种筛选装置克服了现有人工选择幼龟耗费人力物力且不确定的困难,能够快速筛选出不同先天体质的幼龟,准确率达到95%以上。

但是在稻田里养龟是第一次。每亩能养多少只海龟才能实现最快的增长,这已经成为团队的另一个难题。

该队以占水田10%的龟沟面积为标准,重新规划了水田的种植和养殖面积。六个学生在100亩稻田旁搭起了两张桌子和一个帐篷,并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测量海龟的工作室。鱼种的放养要求大小相等,雌雄相同。团队成员每天早上5点起床,筛选雌雄鱼种及其大小,并将符合标准的鱼种放入稻田。

夏天,天气炎热,灼热的太阳使人失明。团队成员用来测量海龟生长指标的游标卡尺也变得很热门。当人手短缺时,成员们不得不在田里移植秧苗。衣服又湿又干,留下一片片白色的汗水。起初,一些女孩太胆小,不敢抓海龟。一段时间后,女孩们赤手空拳抓乌龟的技巧不亚于有多年养殖经验的老主人。

10月底,水稻将被收割并上市,海龟将冬眠。该小组组织专家对不同实验组的海龟和水稻进行现场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在放养密度为200 -300头/亩的条件下,水稻仍能获得高产,且每亩甲鱼产量也最高。该团队不仅计算出海龟放养的最佳密度,还通过分析水稻害虫的主要类型,找到了一套良好的生物防治方法。

“为了让大学的人才资源、研究技术和研究成果在广大农村地区发挥作用,学生和教师必须到基层去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洪义江说:“稻田里也存在着极高的科学问题。老师不能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农民需要什么”。该团队的初衷并不是闭门进行研究。”

该团队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开发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准确适应革命老区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攻关,采用“良种+好方法”的育种技术,促进成果转化,拥有19项核心专利,自主培育13个水产新品种。

在过去的几年里,该团队于2016年5月正式成立,项目下有基层和运营企业,引导农民参与种植和养殖的全过程。它每年在该领域进行50多次技术指导。帮助江西省30多家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3-5倍。500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累计扶贫金额1600万元。它开辟了从大学实验室到领域再到市场的研究和生产渠道。

在团队的帮助下,位于南丰县的江西田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一个普通的甲鱼养殖者发展成为中国甲鱼种苗领域最大的企业。江西神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水稻和鱼类综合养殖院士工作站。九江凯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年内,亩产从2100元增加到8600元,扶贫人数从52人增加到2664人,人均收入增加3630元...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稻田“金山银山”

“稻渔工程”团队采用“政府+项目团队(公司)+合作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技术服务面积超过10万亩,辐射30万亩,覆盖30多个县(区)。该团队还创新了“八字经”种植和养殖方法,为企业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帮助龙头农业企业在生产100公斤鱼、1000公斤粮和10000元每亩的同时,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50%以上。(陈卓琼)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稻田“金山银山”

责任:张洋

标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稻田“金山银山”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2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