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6字,读完约3分钟

主持人:从国家到地方的文化战略来看,加强文化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你怎么想呢?

许婧: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我们应该在与“一带一路”的合作中展示文化的力量。自“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和实施以来的三年里,沿线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逐步建立,但不同文化间的壁垒依然存在。坚持文化第一正日益成为共识。建设“一带一路”需要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经济上的互利互惠,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和学习。文化是凝聚“一带一路”共同利益的“胶水”,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润滑剂”,是推进“一带一路”持久建设的“助推器”。

在国际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在文化领域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最终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局。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启动为进一步发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绘制了路线图。文化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且肯定会做得更多。

在国际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主持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交通与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叙事结构?这位学者的研究在过去是如何呈现这种情况的?

赵旭东:我们可以把“一带一路”看作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世界民族走廊的概念。“一带一路”有其历史根源,是一条基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在古代,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和海外文明不断交流、碰撞和交融。海外文明进入中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沿途的国家和地区,影响着当地文明的发展。

在国际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意味着互惠的概念,即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发展。现在我们需要把过去互惠概念的文化无意识转化为一种文化意识,即一种基于个体意识的文化意识。

杨志强:从历史和文化渊源来看,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唐宋以前,有“南方丝绸之路”,古代贸易路线在此交汇,这一趋势与今天的成昆铁路基本一致。元朝以后,又开辟了“古景区走廊”,从东部的湖广(湖南、湖北)开始,沿中部的断续的苗岭山脉延伸到西部的云南昆明。其趋势与今天的湘黔滇铁路基本一致。这条古驿道开通后,明朝开始在这条路线上密集设立岗哨,从内地派出大量的汉“军”驻守在这条路线上,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典型的“民族走廊”。它也是元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之间著名的国际陆路通道。自开通700多年以来,这条邮路一直挤满了游客,基本上保持通畅。明代贵州省的建立,直接关系到这一重要的国际通道和国家的统一。这条主要的走廊人口稠密,地理上相连,经济上互补。它有着深厚的“民情”社会文化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在这条古老的驿道基础上修建的“抗日战争公路”成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生命线。

在国际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职责:周秋田

标题:在国际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