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1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杨洋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是让小微企业、涉农企业和所有普通人享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作为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强大的社会需求下,普惠金融正成为中国银行业未来转型的主要方向。日前,记者从建行了解到,“加大对小微企业、涉农和个人住房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是我行今年转型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记者目前的情况来看,除建行外,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强调近期要加强普惠金融的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使企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更加有机地统一起来。

事实上,普惠金融在中国银行业的实践由来已久。与过去相比,更大的支持、更积极的行动和更具创新性的手段是目前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的明显表现。

就在去年2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在北京签署了“加强账户管理,推进普惠金融”协议,旨在为客户提供更加开放、便捷、安全和互联互通的银行账户服务。

不难发现,从数量和贷款额/总资产坐标的分布图来看,中低收入人群和中小微初创企业处于长尾部分,这部分聚集了大量未接受银行服务的客户。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银行利用“长尾效应”扩大贷款客户的覆盖面。

在这方面,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普惠金融不仅是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它们迎接挑战、为小微企业、农民和穷人拓展新客户和新业务领域的“蓝海”。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现实,使中国银行业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严峻挑战——金融风险加大、不良贷款增加。随着一系列与普惠金融相关的前瞻性顶层设计(如“供应方改革”、“大众创业与创新”)的实施,银行业机构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大多数银行来说,包容性金融的“蓝海”是巨大的。

根据安排,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彻底消除贫困,建设小康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对包容性金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高建平认为,自去年以来,中央政府已提出实施一项准确的扶贫战略,以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将按计划在2020年前摆脱贫困。这一宏伟战略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发展规划》),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普惠金融实施战略。一些专家评论说,《发展计划》的颁布更有助于银行机构找到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切入点。

我们注意到,为贫困特殊群体服务是普惠金融的核心部分,这也决定了普惠金融的高风险、高成本、低收入等特点,这使得银行一度对加大服务力度和服务领域有所顾虑。

金融创新是包容性金融的补充。银行机构正在加速使用大数据、云计算和其他手段来解决问题和减少担忧。

在这方面,《发展计划》明确指出,政府将积极引导各类普惠金融服务提供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及率,以满足不同类型资本需求者的多样化需求。

一些专家认为,这需要一个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的支持。

记者注意到,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担保渠道,尝试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等农村各类农村产权抵押创新。银行业的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种种迹象表明,普惠金融不仅是银行转型的“蓝海”,也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亮点和支撑。

标题:普惠金融:银行转型发展的“蓝海”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