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5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中国科学家:推动无人驾驶接近现实生活

新华社记者华

宇通客车厂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厂区周围有一条长4.2公里的开放道路。路上有四个红绿灯路口,六个弯道和三条直路,人来人往,车辆频繁,环境复杂。

一辆通勤公共汽车在这条路上跑来跑去,在车站停下来,接乘客,然后去下一个车站。乍一看,它和普通公共汽车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行驶中的公共汽车的驾驶座上没有司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席、负责此项研究工作的李德意告诉记者,无人驾驶之所以能够实现,取决于安装在汽车上的高性能传感器。它是无人驾驶汽车的“眼睛”和“耳朵”。它负责在行驶过程中收集障碍物、路线等各种信号,并经“大脑”处理后给出指令,指导汽车准确地沿着道路行驶。

无人驾驶的关键是“大脑”,李德意称之为“驾驶大脑”。此前,李德意院士分别于2012年11月和2015年8月在京津和郑州至开封的实际道路上进行了两次成功的无人驾驶试验。其中,郑州至开封的实路试验被确认为世界上第一辆实现实路全无人驾驶的商用客车,引起了全球汽车行业同行的关注。

“从郑恺大道城轨贾鲁河站出发,在完全开放的道路环境下,通过26个信号交叉口,独立完成跟车、独立换道、超车、自动识别交叉口红绿灯、定点停车等测试课题。试验巴士行驶了32.6公里,最高时速达到68公里。”李德意记忆犹新。

他认为,与私家车相比,公交车、旅游大巴和中重型货车的智能化需求将更加迫切,也将是实现无人驾驶的第一个领域。他透露,目前,中国一些城市已经考虑在城市快速公交系统中采用无人驾驶技术。

尽管如此,无人驾驶仍然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李德意表示,为了推动无人驾驶汽车更接近现实生活,迫切需要提高性能、可靠性和降低成本。

其中,性能和可靠性取决于传感器和“驱动大脑”的性能。目前,中国高精度传感器的研究领域仍然是空怀特,各大汽车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测试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直接从海外购买的产品。此外,成功测试无人驾驶汽车的成本仍然太高。

“如果成本能够降低到普通汽车的两倍,无人驾驶汽车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李德意说,目前,由于高精度传感器和“驾驶大脑”还没有大规模生产,单个产品的成本仍然很高,生产的汽车不为普通家庭所接受。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在无人驾驶最关键的“驾驶大脑”开发方面已经积累了一批核心技术专利,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下一步,中国的研究人员和企业应该在高精度传感器和‘驱动大脑’性能方面努力工作。”李德意透露,今年他的团队将在深圳进行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无人驾驶测试,以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完善,推动无人驾驶尽快走进人们的生活。

“到2025年左右,80%的道路车辆可以自动驾驶,这与人工驾驶并存,相辅相成。有了自动驾驶技术,更多的“新手”在路上会更加自信。”李德意预言。

标题:中国科学家:推动无人驾驶走近现实生活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6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