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1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哈尔滨3月1日电仅几年时间,李的“华章袜业”就拥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的机器52台,生产的棉袜不仅畅销东北,还远销北京、郑州等地。这位来自河南周口的年轻人是吉林省辽源市东北袜子园的一名企业家。

2009年,东北袜子产业园与高校合作启动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目前已有1000多名大学生来此就业创业。如今,繁华的袜园是辽源市近年来探索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缩影。

这个曾经依靠资源“吃饭”的“煤城”,已经变成了中国著名的袜子工业城市。目前,辽源市已形成高精度铝加工业、纺织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新的产业体系,医药卫生、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

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有42个资源型城市,它们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东北的振兴。近年来,东北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城市GDP增速甚至持续负增长。煤炭和石油价格的持续下跌以及单一的经济结构加剧了人们对“资源诅咒”的担忧。经济因采矿而繁荣,因资源枯竭而衰退的现象在国际上被称为“资源诅咒”。

中国东北探索经济转型破解“资源诅咒”

为了打破这一诅咒,东北地区致力于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替代产业。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中央政府已经向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了320亿元的财政转移支付,并将加大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支持力度。

像辽源市一样,中国东北的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在依靠自身优势摆脱单纯出售资源发展的经济模式。鸡西市是黑龙江省四大“煤炭城市”之一。2015年,石墨、煤化工、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155亿元,占行业的74.5%;兴凯湖、乌苏里江和珍宝岛湿地被列入黑龙江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当地年旅游总收入增长32.6%;当地政府还注重延伸和扩展产业链,以推动石墨等行业向中高端发展。

中国东北探索经济转型破解“资源诅咒”

辽宁省阜新市素有“煤电之城”之称,在上世纪90年代初,煤电占工业结构的50%以上。阜新在2001年开始转型,现在煤电只占产业结构的17-18%。

“内部能源结构的比例已经下降,设备制造和农产品已经加工,但它们仍然属于传统产业。我们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完全调整。”阜新一位负责工业的官员告诉记者。

由于长期依赖资源和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东北地区的一项艰巨任务。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其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源于条块分割和指令性计划体制,这种体制处于市场化经济转型过程中改革开放序列的后端。这些在城市建立之前的大型企业,面临着解决转型和就业的问题。

黑龙江龙梅集团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煤炭企业,近年来亏损越来越多。该集团在七台河和双鸭山设有子公司,拥有员工20多万人,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工业企业。目前,该省已有22,500名雇员被分流到农垦、林业、林业和城市公益事业部门。

黑龙江省建议推动龙梅精简管理机构,盘活非经营性资产,结清应收账款,加强纪律,扩大优质煤在全省的市场份额,发展新兴产业,尽快改变万吨煤矿48人就业是全国平均水平3倍的落后局面。

近年来,东北资源型城市通过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通过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产业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

2015年底发布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与市场充分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改变传统产品占主体、原始产品占主体的单一产品结构。(记者黄流、梁树斌、齐海山、王炳坤、辛林霞)

标题:中国东北探索经济转型破解“资源诅咒”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