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5字,读完约4分钟

朱邦玲

经过长期酝酿,充满危机意识的香港证券交易所终于下定决心,即将迎来20多年来最大的变化。具体变化有三个:接受同一股份的不同权利,放宽生物技术公司上市的限制,以及放宽香港股票市场作为第二上市渠道的限制。

从表面上看,HKEx的上市制度改革是为了吸引新的经济企业在香港股市上市,让阿里巴巴、JD.com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同股不同权的制度设计重返香港股市。

根据香港联交所的统计,在港股上市公司中,金融及地产行业占主导地位,其市值占总市值的44%。相比之下,新经济行业的上市公司在过去10年只占总市值的3%。显然,HKEx新政旨在解决传统产业市场价值过高的弊端。与此同时,几年前,阿里巴巴去了纽约上市,而HKEx因为顽固坚持相同的股份和权利而失去了一个好机会。因此,上市制度的改革也是一场“改革”,是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进行修正。

朱邦凌:港交所谋上市制度改革 A股也应强化危机意识

HKEx上市制度改革的深层原因是强烈的危机意识,即弱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边缘化港股的危机意识。早在两年前,HKEx首席执行官李小嘉就指出,香港市场存在边缘化危机是一件好事。「香港必须有危机感。发展国际金融中心,要积极开拓新业务,深化现有业务,把握短时间窗口,尽快强化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提升国际金融业务竞争力。”

朱邦凌:港交所谋上市制度改革 A股也应强化危机意识

事实上,HKEx的危机意识一直伴随着港股的历史,正是在危机意识下的不断变化,使得港股的市值不断增长。统计显示,截至11月底,香港股市总市值超过33万亿港元,共有2096家上市公司。根据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统计,2017年前11个月,香港证券交易所共有151家新上市公司,同比增长39%;HKEx股市的日均成交量为869亿港元,同比增长29%。

朱邦凌:港交所谋上市制度改革 A股也应强化危机意识

HKEx发展到目前33万港元的市值,离不开h股的全力支持。24年前h股的推出是HKEx上市制度的第一次重大变革。自1993年7月青岛啤酒(600600)成为首家在香港股市上市的国有企业以来,已经过去了24年。

2013年2月9日,时任HKEx董事长的李小嘉在h股上市20周年之际发表了《香港市场的又一个历史机遇——写在h股上市20周年之际》一文:“今天,我们仍然享受着h股机制的丰硕成果。自2007年以来,内地公司(包括h股)的营业额已占到市场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主力军。如果没有h股,很难想象今天的香港能够跻身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之列。”

朱邦凌:港交所谋上市制度改革 A股也应强化危机意识

香港交易所强烈的危机感值得我们借鉴吗?面对不断变化的港股,a股应该盲目求稳,还是应该有危机感?我们的上市制度应该与时俱进吗?大量新经济公司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我们的首次公开发行制度是否需要调整?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一直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影响到整个社会。很多时候,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经常会因为个别士兵的突然推进而遭遇挫折。然而,任何改革的前提都应该是强烈的危机感,只有在强烈的危机感下,我们才会积极寻求变革。

正如李小嘉所说,“这不是一个容易的改革。作为香港市场20年来最重大的上市改革,它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争议,尤其是是否接受不同的投票权结构和无利可图公司的上市,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都难以监管的多选问题。

HKEx以“必须保持竞争力,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市场质量”的决心和危机感,主动进行机构改革,打破双重所有制结构,淡化利润指标,这对a股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和启示。HKEx对新经济和科技公司的吸收将对a股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预计这将导致a股迟早引入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标准。在新经济和新业务形式逐渐爆发的初始阶段,我们没有理由对资本市场视而不见,也没有理由让拥有新业务形式的快速增长的公司退出ipo。

朱邦凌:港交所谋上市制度改革 A股也应强化危机意识

此外,HKEx的改革没有引入创新委员会,它不再注重形式,而是更加注重实质的变化。这对a股来说也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过去没有必要坚持战略性新兴市场板和创业板的设置,而是要加快新经济公司以强烈的危机感进入a股的ipo标准的制定。

(作者是金融专栏作家)

编辑朱昱

标题:朱邦凌:港交所谋上市制度改革 A股也应强化危机意识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5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