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4字,读完约7分钟

在北京的九月,秋天越来越强,中国美术馆“变成”了雕塑的海洋。316位雕塑艺术家创作了590件杰作,覆盖了所有展厅和空室外展厅,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讲述了中国5000年来的文明进步。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展”共分七个章节,分别是“磨砺历史、塑造灵魂、塑造人物、立时代丰碑、别出心裁、多交响乐、写意、追根溯源、追寻梦想”,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9月17日。9月15日晚,中国美术馆推出“美术馆之夜”,方便“上班族”下班后观看展览。

据中国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学术负责人吴为山介绍,“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展”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雕塑展。在展示中国雕塑百年历史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美术馆在雕塑领域的收藏、收藏和学术研究成果。小至十厘米的雕塑,大至几十米的城市雕塑图像,以及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都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3d打印显示了“纪念碑”的全貌

当进入中国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圆形大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d打印和缩小版的“纪念碑”浮雕。宽37.5米的圆形大厅整面墙被改造成数字版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视觉冲击力强。这是这次展览的亮点。

据本次展览的学术负责人、中国美术馆馆长介绍,由、华天佑、肖传久、曾竹韶、傅等人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是新中国的标志性雕塑。它由《胜利横渡长江》等八个主题的十部作品组成,概括地展示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艰苦历程。周恩来总理提名刘开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部主任兼艺术组组长。刘开渠在主持工作时,领导艺术家们创作并统一了他们作为行政领导人和雕塑艺术家的认识,在协调整体风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浮雕的创作和生产持续了9年,于1958年完成。它的风格是写实的,它的手法是简单的,它的构图是现实和放松的结合。这些作品没有把伟人和领袖作为表达的对象,而是描绘了与真人大小相近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脸、性格、思想、感情和姿势都有自己的特点。整个救援工作宏伟壮观,凝聚了激动人心的历史,展现了民族史诗的气息。

在雕塑中 阅读历史

这是中国首次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复制所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高清晰的投影图像真实地还原了这个大浮雕的全貌,局部细节清晰可见。,吴为山说:“大厅四周的石膏还可以帮助观众了解雕塑家的创作过程,了解他们如何用一刀、一横、一剪、一条线、一张脸来塑造人民英雄”

铭记时代的进步

据中国美术馆研究与规划部部长邵晓锋介绍,“灌输明史”一章主要展示以民族题材为主的主题雕塑。雕塑艺术的主题创作围绕具体内容展开,力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在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产生的史诗人物和事物成为雕塑艺术家表演的主要内容,他们用雕塑艺术镌刻了这个时代,观众可以欣赏到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自强运动。

在雕塑中 阅读历史

吴为山的“国家公祭碑——南京大屠杀群体雕塑”相当引人注目。这组雕塑由四部分组成:“家庭破碎与死亡”、“逃离”、“悲伤灵魂的呼喊”和“胜利之墙”。这些图像中的许多都有真实的原型。吴为山亲自拜访了大屠杀幸存者,并通过与他们交谈激发了艺术灵感。集体雕塑中没有日本侵略者的形象,所有这些都展示了受害者。受害者的悲惨形象可以证明侵略者反人类行为的凶残。雕塑家唤醒沉睡的灵魂,用真诚的声音和激动的情感唤起爱国主义。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群雕塑是新时期运用大型构图和写意雕塑手段构建国家苦难历史纪念碑的杰作,并于2014年成为国家公祭纪念碑。

在雕塑中 阅读历史

西藏著名泥塑《农奴愤怒》的残迹尤为罕见。雕塑界普遍认为这件作品已经被破坏,中国美术馆因巧合获得了一些碎片,展出了十多件作品。虽然它已经被毁坏了,但它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泥塑的最高水平。这些作品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创作的,他们去西藏体验生活,努力工作了很多年。

注重写意精神

以人为本的塑造是人类艺术史上永恒的主题,它反映了人类对社会、历史和自然的反思以及灵魂的表达。《塑造灵魂与塑造人》一章以肖像雕塑为中心,深入审视中国文化传统,从本体层面探讨雕塑艺术的现代转型。

据邵晓锋介绍,从民国时期开始,留学欧洲的雕塑家在沪、杭、京、广等重要城市开展教学活动,建立了中国最初的雕塑教学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苏联雕塑教学体系开始流行,雕塑艺术家在新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解读。人们的雕塑在艺术语言、创作理念、雕塑材料和展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和融合。特别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引入到人物雕塑的创作中,实现人物个性、文化属性、造型形式和表现方式的同构,为人物雕塑开辟一个新的境界。在《塑造心灵,塑造人物》一章中,张文新创作的鲁迅坐像非常注重人物精神的捕捉,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雕塑中 阅读历史

鲁迅的《坐着的画像》塑造了鲁迅坚韧而坚定的形象。他看起来很遥远,自信而冷静,“冷冷地看着成千上万的人。”鲁迅是一个文化自觉者和审美自觉者。他用深刻的思想和透彻犀利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真相。20世纪上半叶,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他以悲剧与崇高、斗争与反思为基调,用通俗艺术引领青年艺术家,开启了一个时代。鲁迅形象一直是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最普遍、最深刻的存在。鲁迅坐像是一尊鲁迅雕刻,一尊鲁迅铜像,是鲁迅精神的凝固,是一尊外形和精神都很美的雕像,是一个民族灵魂的象征。

在雕塑中 阅读历史

钱绍武的《阿炳》有自己的浪漫魅力。作者没有表现音乐家阿炳因苦难而经历的沧桑,而是选择了阿炳沉迷于演奏的时刻来传达他内心的感受。凝视良久,我仿佛能听到琴弦上流淌的优美旋律,体会到阿炳的苦涩,难以言喻的无奈,以及长歌的悲愤。尽管阿炳是个盲人,无尽的黑暗让他敞开心扉,感受上帝启示的光芒。这座雕像中的阿炳又瘦又破。虽然他的眼睛看不到二泉映月,但他的心在为灵魂的绝对光环而战,在宁静的月夜肆意宣泄。这是衰落中的优雅,也是卑微中的伟大,其他观众都感到震惊。

在雕塑中 阅读历史

民间雕塑独一无二

在这次展览中,不仅有刘开渠和吴为山的杰作,还有民间大师的杰作。那些只有2厘米和5厘米长的泥塑,那些生动的黄牙木雕、东阳木雕和惠山泥人,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辉煌的。

吴为山介绍了“独创性”的重要性。他说民间艺术家不是艺术家或雕塑家,而是“工匠”。但这个“匠”充满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深层结构,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标志。只有全民族的审美得到提高,只有全民族都参与到审美创造中来,才能在高原上树立一个高峰。散布在民间的木雕、泥塑、砖雕、石雕、铜雕等作品,体现了宗教、民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文化元素。为此,我们特地开辟了一个篇章,从美术馆的5万件藏品中精心挑选,呈现民间雕塑。

在雕塑中 阅读历史

通过精彩的民间雕塑艺术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飞跃,领略到它所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内涵。

标题:在雕塑中 阅读历史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2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