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05字,读完约8分钟

程鹏

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综合记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国际收支调整理论是各国政府分析国际收支失衡原因,采取相应调整政策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依据。在不同的汇率制度和历史背景下,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调整机制是不同的,相应的调整理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演变。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演进与发展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的演变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对重商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早期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于1752年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它被认为是最早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解释了金本位时期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打破了只有贸易顺差才能积累财富的结论。虽然这一时期未能形成系统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但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演进与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理论。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危机证明了市场自动调节机制的失败。凯恩斯从战后现实出发,提出一个国家应该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整其经济,从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哈罗德阐述了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理论,并将国际资本流动引入他的研究。金德伯格认为,国际收支应该考虑短期资本流动。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和汇率调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这一时期已经取得了一些详细的研究成果,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调控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演进与发展

第三是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这三种理论被称为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弹性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后经罗宾逊、勒纳等人发展。本文主要通过价格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国际收支,认为汇率变化通过国内外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本文探讨了浮动汇率条件下一国货币贬值对其国际收支的影响,其中马歇尔-勒纳条件和进出口弹性分析更具代表性。1952年,悉尼提出了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理论。这一理论主要从宏观层面,从国民收入的产出与支出的关系来研究贸易收支的不平衡,主张运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货币理论由货币学派创立,认为货币供求决定国际收支,并将国际收支的研究范围从贸易收支扩展到资本账户。1972年,哈里·约翰逊指出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货币本质,提出了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模型。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演进与发展

第四,内外均衡理论。1950年,弗里德曼提出固定汇率会传导通货膨胀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并认为只有浮动汇率才有利于调整国际收支。1951年,米德提出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概念,认为在有效的货币政策和支出政策下,固定汇率与资本的自由流动相矛盾,这被称为“双重冲突”。1952年,丁伯根提出了“丁伯根规则”。他认为,一个政府至少需要同样数量的独立和有效的政策工具来实现几个独立的政策目标。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弗莱明提出了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分析了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得出了“蒙代尔不可能三位一体”的理论,为后来的“三元悖论”奠定了基础。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演进与发展

第五,国际收支危机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频繁的国际收支危机促使经济学家建立了三代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和模型。在研究黄金价格稳定机制的过程中,萨兰特和亨德森从理论上论证了价格稳定机制容易受到投机的影响。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理性的投机攻击模型。他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经济基本面的失衡将导致国际储备的衰减,进而导致货币危机。奥尔勃斯菲尔德建立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他认为货币危机是随机的,市场预期的变化会导致货币危机。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动荡促成了第三代危机模型。其主要观点是羊群效应下流动性危机的演化和道德风险假说。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演进与发展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的发展

在这五个阶段中,内外均衡理论最为全面,理论界已经将不可能的三位一体理论的研究扩展到汇率制度的选择。

1999年,克鲁格曼将蒙代尔不可能的三位一体发展成一个三元悖论。也就是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只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也就是说,有三种情况: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固定的汇率,然后是资本管制;如果汇率固定,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将是无效的。如果货币政策是独立的,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就会浮动。2000年,弗兰克尔指出,虽然“蒙代尔不可能三位一体”意味着“角落解决方案”不能同时并存,它只能选择三个中的两个,但它并不排除存在不完全货币独立性、不完全固定汇率和部分资本流动的不同组合,而内点解决方案或中间汇率有效性的组合也可能成立。2001年,基于弗兰克尔的观点,易纲构建了一个指标体系来扩展蒙代尔不可能三位一体。扩展三角假设表明,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参数与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大致一致,中间制度的解释是可以存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2016年,易纲再次指出“三元悖论”理论可以灵活运用,中国可以取三角形的每一边的一部分,将三者结合起来,总和仍然等于二。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演进与发展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的应用

在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自由资本流动方面,在有30年历史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主要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但此时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1973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得以实现,浮动汇率制度走上了历史舞台。1985年以前,日本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相对稳定的汇率,这限制了资本的充分流动。广场协议之后,放弃汇率稳定带来了独立货币政策的实施和资本的充分流动。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演进与发展

自2001年以来,国际资本不断涌入新兴经济体,中国的国际收支多年来呈现出“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基础货币被动投资。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资本继续流入。然而,随着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和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国际资本开始流出新兴市场。也有观点认为,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明显扩大,方向变化更加频繁,资本流动在“不可能的三位一体”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波动和储备规模不足以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货币政策影响。自2014年第二季度以来,我国非储备金融账户开始出现赤字并逐步扩大,国际收支呈现“经常账户盈余、资本账户赤字和金融账户赤字”的新局面。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演进与发展

从西方开放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可以看出,政策搭配是解决内外矛盾的基本方法。要实现内外平衡,必须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有效性。浮动汇率和资本流动是发达经济体调整国际收支的两种市场化工具。对中国而言,国际收支、资本流动、汇率和外汇储备变化是影响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三元悖论”的实际应用是不断平衡货币政策独立性、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有管理的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不仅是货币政策的目标,而且与汇率变动和资本流动密切相关。在保持货币政策相对独立的情况下,扩大汇率波动范围和跨境资本宏观审慎管理逐渐成为应对现实的合理选择。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演进与发展

目前,金融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防范失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也是为了保障金融安全。金文汇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原点,有效提高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在“强监管”、“促改革”的背景下,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应坚持“主动”与“被动”相结合。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理性看待汇率和外汇储备平衡的变化。第二,货币政策与产业税收等财政政策密切配合,持续发挥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效性。第三,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探索反周期调整的方式方法。第四,进一步完善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开放的相关制度设计,营造高效开放的市场环境。第五,加强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的趋势变化。(张乐制图)

标题: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演进与发展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