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94字,读完约8分钟

张慧媛

当前,农民融资呈现出不同的资金需求、多样化的担保方式、多样化的融资目的和融资渠道的信息化等新特点,对资金供给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农村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升级,信贷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帮助农民的动力越来越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农村抵押贷款资产少、大规模农业贷款需求率低、互联网金融支农受益群体窄等。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农民融资呈现新特点

(1)农户融资需求趋于差异化,新农业经营主体的长期和大规模资本需求逐渐增加。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型种植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所需的贷款往往是普通农民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不同收入水平的不同类型农民的融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普通农民的融资需求集中在3 ~ 10万元,大多在3 ~ 5万元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需求一般在30万元以上。由于经营规模大、投资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资金量大、周期长的特点。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二)农民贷款担保多样化,两权抵押贷款的比例逐渐增加。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担保方式主要包括两户或两户以上的相互保险和联合担保、房屋(多为县城农民购买的商品房)等固定资产抵押、公职人员或自然人担保、信用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粮食直补质押等。农民联合保险仍是大多数地区农民贷款的主要方式,但部分县(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粮食直补质押贷款的比例逐渐增加,部分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粮食直补质押贷款的比例超过50%。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3)农户融资目的趋于多元化,对非农项目和高效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成为农户借贷的新趋势。随着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农民信贷需求呈现长期增长趋势,非农产业项目和高效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成为农民资金借贷的新趋势。

(4)农民融资渠道体现了信息化的特征,网络金融帮助农民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进入农村地区。2016年初,黑龙江省招远县与阿里巴巴旗下的网上招商银行合作,采用无担保、无担保、纯信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推出并实施了金融项目“网农贷款”。所有贷款申请都通过无线终端在线签署,平均3-5天发放贷款,并在当天尽快到达账户。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农民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农村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出于对贷款风险和收益的考虑,普遍对农民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浮动政策,主要是因为难以实现农民提供的抵押物和有效担保,农业生产风险高,农民还款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据调查,农民贷款平均利率是基准利率的两倍多。此外,部分农户在贷款融资过程中不得不承担抵押物评估的成本,这增加了农户融资的总成本,不仅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也抑制了农户的贷款需求。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二)对大额农业贷款的需求较低。目前,农户小额贷款的获得率相对较高,但对于大规模经营的农户来说,现代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融资,特别是新的农业经营实体,如大型粮食种植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买土地、农业机械和工具等。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农业生产资金回笼缓慢,周期长,抵押品不足,难以从银行获得大额贷款,满意度低。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3)农民抵押资产较少,贷款难度加大。目前,大部分农民抵押贷款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粮食直补、住房等作为贷款抵押,几乎没有无形资产抵押。此外,农村房屋难以实现,抵押价值有限,导致农民承担贷款财产责任的能力较差。

(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农民实际需求低。目前,基层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自主性差,产品设计权大部分来自总行或省级分行,不能有效适应各地新形势。

影响农民融资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系单一。目前,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而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逐利需求与普惠金融的公平性存在矛盾。一方面,由于农业贷款受自然灾害等未知因素影响较大,风险高、成功率高、补偿弱,金融机构在农业贷款中的利润较低,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放贷;另一方面,目前由于经营战略的原因,农村金融机构将吸收的资金集中在大城市和大企业,导致农村金融资源向大城市转移,减少了供给方农业贷款的来源。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3)农业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完善。一是农村担保机构少,担保力度弱,难以满足银行合作的要求。二是农村贷款担保人担保能力有限,代为清偿债务能力不足,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充分认可。第三,农业保险受高赔付率、低收益率和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保险机构缺乏积极性,农民参与保险的意识不强,农村保险具有覆盖率低、覆盖面小、保障能力弱的特点。第四,由于县级财政支付能力不足,地方财政农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和信贷担保机构难以到位,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满足农民融资需求的对策

(一)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组织,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一是根据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在保证充足资金的基础上,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总结试点经验,引进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被允许一起参与。在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新成立了各种农村金融机构,如社区银行、只贷款不存款的借款公司和农村社区基金。同时,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组织成为农村信贷市场的重要主体。二是鼓励国有金融机构网点进入乡镇。积极引进农村银行,增加农村金融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第三,通过引入贷款损失补贴和信贷投资引导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发放贷款。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二)完善农村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降低农民融资成本。一是加强对涉农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机制的控制,通过再融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农业信贷政策导向评估、企业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等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通过再融资货币政策工具对冲当前企业银行机构较高的贷款利率,促进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合理定价。二是建立统一的涉农贷款统计监测专项体系,将农业贷款利率指标纳入涉农引导效果评价体系,有效降低涉农融资成本。三是加强监管,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坚决杜绝“吃拿卡”现象,消除农民在贷款过程中承担的隐性成本。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三)创新金融服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一是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和融资方式,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品种和担保范围。如创新推广农机工具抵押贷款,创新推广农业订单融资,发展产业化程度高的融资主体的供应链融资,发放信用贷款给信用状况好的贷款农户等。二是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鉴于农户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的差异,金融机构应区别对待,增加对经营规模大、收入水平高的农户的信贷额度,充分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同时,灵活确定农民贷款期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尽快完善网络金融监管体系,积极拓展网络支农信贷的有效渠道,拓宽农业生产支持范围,进一步创新网络信贷模式,扩大农民受益群体。第四,加快农村土地产权的确认和登记,建立和完善农地交易和流转市场,发展农村土地产权价值评估机构,为黑龙江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创造条件。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4)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和分散机制,降低农民贷款潜在的融资风险。一是政府出资建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机构,为农民农业生产经营项目搭建融资平台,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降低农民贷款门槛,化解农业金融机构融资风险。二是建议地方政府设立数额大、覆盖面广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补偿各种信贷产品的风险,调动金融机构推广应用新信贷产品的积极性,增加金融机构的农村信贷投入。第三,加强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同时建立各级专业机构协调管理农业保险工作,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和商业化运作等方式,调动保险公司和农民参与保险的积极性。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5)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借鉴克山示范农村信用体系试点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向黑龙江省各县推广克山经验,推进县级信用信息中心建设,探索互联网技术资源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整合模式,提高网络信用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对农村“信贷用户”、“信贷村”、“信贷乡(镇)”评估结果的利用,加快实施货币政策工具与农村“三信”评估挂钩的试点政策,缓解农村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三是开展农村金融案件专项整治,加大对恶意拖欠银行债务的打击力度,提高金融案件执行效率,有效保护金融债权。

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市中心支行副行长)

标题: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1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