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37字,读完约11分钟

她是“江姐姐”、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中国电影事业家、演员田方的妻子、导演田壮壮的母亲……

她是《永远活在烈火中》的“江姐姐”、新中国的“二十二大影星”、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第一代工厂长、中国电影事业家、演员田方的妻子,也是第五代导演田壮壮的母亲……

6月28日,一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在蓝中去世,享年99岁。

北京日报的客服报道说,田壮导演是微信的朋友圈,“妈妈走了,现在你的感觉失灵了,你的心独立,赤裸,清明,现在你已经经历过的一切,这 ”。

因为感谢关心母亲的人们,所以想一个人静一静几天。”

扎根生活,塑造不朽银幕经典

蓝,本名佩文,192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 她从小就是“战士”。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蓝一家在关内避难,多次辗转立足北平。 她被送到贵族学校,但只呆了二十几天就离开了。 “每天我都静静的用被子挡着窗户,听中央政府的广播,却听到了国军英勇抗战、全面撤退的消息”。 当时住在新街口的于青经常看到日本装甲车在街上横行,“感觉车轮撞到了自己的胸部”。 晚年,于蓝接受采访时,就自己的青春期说:“那时唯一的愿望是参加抗日。”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1938年,蓝从闺蜜那里得知抗日游击队的消息,离家去找队伍,但刚出城门就被日本鬼子逮捕,送到宪兵队,在家中上下打点后被救出。 但不久蓝再次离家前往抗日根据地。 在去延安之前,于蓝同学的好朋友的母亲把她的真名从“于佩文”改为“于蓝”,比喻上说“青出于蓝”。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1939年,她在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她的入党时间和江姐姐江竹筠是同一年。

“江姐姐”这个身体形象,对一代中国人来说,几乎等于蓝颜。 其实,我是在蓝色中第一次发现这个主题素材,然后把它放到了屏幕上。 1961年,蓝因病住院,在病床上看到小说《赤岩》的连载,对里面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电影的标题《烈火中的永生》也是蓝想的,灵感来自叶挺诗《囚歌》中的诗《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获得永生》。 这个片名最后由周恩来总理拍照决定,郭沫若题字。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和江姐姐一样有家庭贫困的经历,也有被逮捕和敌人周旋的经历。 于蓝看了《红岩》很感动,说想向观众传达她们共同的经验。

“我们都是在同一时期参加抗日战争的。 她是地下党,我在根据地。 我有多么好的条件。 我们有自己的八路军保护着我们。 因为他们在敌人的白色恐惧下工作,所以他们比我们困难。 我觉得我的人生道路和江姐姐的人生道路是一致的。”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为了演江姐姐,在拍摄前的两三年里,在蓝色多次前往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进行调查,采访了《红岩》的作者和江姐姐生前的战友,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本。

很多人想起江姐姐,印象深刻的总是她的刺绣红旗和平安静地死去的样子。 用蓝色正确地演绎,赋予了人物不同于脸谱化英雄人物的生动灵魂。 晚年,在想起自己创造这个角色的心得时,于青说:“我不像她那样脸色不变,不动心,我被她那样献身、全心全意的献身崇高气魄所震撼,所以想扮演这个角色。 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人品、全体向人民群众展示,让人民群众记住他们,永远记住他们。 这是我们民族真正的精英,我们民族的先锋,民族的英雄,人民都知道。 ”。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尽管在几代人心中塑造了不朽的经典形象,于蓝对江姐姐这个角色也有着难忘的遗憾——江姐姐演知道丈夫牺牲的戏时,她应该哭了起来,但当时有点“左”思潮,所以“ 那出戏结束后,蓝脑子里一直总结,她入戏很深,总觉得江姐姐刚失去丈夫,面对妈妈一样的双枪老奶奶,“眼泪一定会忍不住,哭得更真实”。 很遗憾,她在今后的余生接受各种采访时经常提到。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蓝色对自己的戏剧要求总是很高,在艺术上也很精益求精。 1961年,于青凭借剧情片《革命家庭》获得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在电影中,成功地描绘了从一般家庭的女性成长为坚强的革命家的女主人公周莲。 连周总理都称赞于蓝在《革命家庭》中的演技,说:“于蓝演了一个好母亲。”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但是,于蓝还认为这部电影的表演并不成功。 在电影里,从16岁的少女演到老太太,都受到化妆技术的限制,很难成为老太太。 这也成为了蓝色的一大遗憾。 “脸上贴了很多纸,哪张纸和动作不协调,所以我觉得老奶奶那里不太成功。 ”。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除了江姐姐、周莲、青的经典角色外,《翠岗红旗》中的红军家属还有五儿、《龙须沟》中的程女、《林家店》中的张寡妇等,她总是深入人民群众中,从最真实的生活细节出发,奠定了人物的基础和灵感。 于青说,自己感谢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民群众。 “他们既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老师,给我创造了依据,赋予了我活力”于蓝总结说:“文艺创作的做法有100条、1000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扎实的方法是扎根于人民,生活。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但是,于蓝作为演员的艺术生命不长。 文革开始后不久,于蓝和丈夫田方一起被推翻,作为北影工厂的亮点“黑帮”,多次受到批评。 之后,他们被下放到北京郊区大兴县天堂河的北影工厂“五七干学校”参加劳动。 在那不走运的情况下,正值盛年的于青失去了继续所爱的表演的机会。 在一次劳动中,蓝从屋顶掉下来,打破了脸。 缝合后没有看到伤口,但是伤口内部感染,损伤了她的面神经,失去了演员控制表情的条件。 1974年,她在电影《侦察兵》的特写中看到自己不由得抽搐的右脸时,知道了必须和自己最喜欢的舞台告别。 那一年,她的恋人田方去世,不久查出乳腺癌晚期,打击层出不穷,但蓝色和她饰演的女战士一样,没有被打倒。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花甲之年将为新中国儿童电影重新出发

没能继续当演员的于青,之后也为了中国电影忙碌了一辈子。

改革开放后,中央实务会议呼吁全党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60岁的于青创立了儿童电影制片厂,成为了第一代工厂厂长。 蓝患有乳腺癌,做完手术后不久,身体渐渐恢复,但接受任命后毅然丧命,埋头于繁忙的工作。 她想起了当时的情景。 “我记得得知这个消息是在六一日的前夕,正好是我60岁的生日。 按照现在的规定,60岁应该退休,但是党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去哪里,一点也不犹豫。 ”。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从裸体一贯开始,绝非易事。 儿影工厂成立之初的条件非常艰苦。 第一个儿童阴影现场只能设置在北影工厂收发室边上的白杨排后面。 在临时建造的极其简陋的平房中,一点点的摄影设备和办公用品都是蓝色向制造商借钱的。 为了招兵买马,处理拍摄的经费不足,器材不足,绕着蓝跑,一刻也不休息。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的右手无名指比其他手指短,是那时的事故造成的——当时冬天没有暖气,门被几根弹簧遮住。 打开蓝色门时,手指被不慎切断,但实际上当时的医疗条件是住院后可以多次手术连接。 但是,于蓝刚建厂,他说:“有那么多事等着我呢,哪里有时间呢! 反正我不会弹钢琴,也不需要手指,我想我会缝伤口回来工作的。”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拍儿童电影不花钱,各大电影制片厂也很少有这样的创作。 充满犹豫的电影们很少把创作热情和精力放在儿童电影事业上。 后来的儿影厂长宋崇,当时的电影界开玩笑地称之为“儿子们的”。 除了资金设备不足外,影子也缺乏人才。 于蓝不管一格如何,都会动用人才,同意美工的拍摄。 据于青回忆,很快,尹力提议拍《好爸爸坏爸爸》,冯小宁提出了《病毒金牌星期天》的主题素材。 “我这个身体有这样的利益。 如果找到有才能的人,给他们发挥的机会,看看他们的才能会怎么样。 ”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蓝任厂长期间,一共拍摄了19部彩色故事片。 而且,儿童电影这部电影在20世纪82年代成为了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类型。 《四个小伙伴》获得1982年第12届吉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高荣誉奖、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 《应声阿哥》获得文化部1982年优秀电影奖儿童故事电影奖。 《少年彭德怀》获得1986年第六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电影奖。 1985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成立,儿童电影“童牛奖”创立,次年增设小评委奖……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但是,蓝色不满足。 她烦恼着:“越到六一,越觉得难受。” 1985年,在全国拍摄了86部故事片。 其中,儿童电影3部,蓝色认为这个数字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全国3亿儿童的精神诉求。 1986年,蓝卸任厂长,转为艺术顾问,之后致力于儿童电影进入校园。 她说:“艺术品为孩子服务是影响他们一生的事,所以必须努力拍摄,把好电影送到学校给孩子们看。”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蓝接手儿影工厂的工作后,知道老了,几年间也物色了更年轻懂孩子的电影人,来接手儿童电影的事业。 《霹雳贝》的导演宋崇乘蓝从上海到北京。 宋崇几年前拍摄了儿童电影《发光彩球》,蓝在孩子们中做了“民意调查”,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部电影,于是自发来到上海向张瑞芳、秦怡等“老姐妹们”了解情况。 宋崇自己也是看着蓝色电影长大的,从《翠岗红旗》到《永远活在烈火中》的银幕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我们的教材啊。 我没想到有一天会和她一起工作。 ”。 宋崇1986年抵达北京时,童影厂已经过了“最痛苦的时刻”,开始拥有自己的土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但宋崇也记得童影厂的人说,青前几天建工厂真是“断腿,断嘴”。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宋崇记得,在青作为艺委主任,依然每天在工厂上班。 之后,儿童影业又换了几个班子,在蓝色上了好几次工厂。 无论具体的行政事务如何,看剧本,看样本,提出意见,都是她担心的工作。 “每个项目都由她自己参与,组织生产创作,工厂大小的方针政策一起讨论,而且那时我们把孩子的电影送给老人和孩子很穷。 她也在积极地跑。 ”宋崇的回忆。 之后,在中影合并之前,儿童影业不再有自己单独的厂址,所以不会在蓝色走。 宋崇形象中,合并前退休的于青,还在为这家电影厂奔走,希望能保存整个工厂。 “从儿童电影工厂的设立,到迅速发展到衰退,她可以说都经历过。 ”。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近年来,于青即使出现在公众视线和媒体采访中,也从未忘记过为了儿童电影而不断发声。 晚年的于青,总是在意着,能让孩子们看到越来越多他们想看的好电影。 面对儿童电影近年来的边缘化,真正为儿童拍的电影少了,于青也多次发声,呼吁“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认真有效地处理和推动儿童电影的快速发展。”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宋崇的太太在北影工厂长大,从小和“于蓝阿姨”的关系就更亲近了。 在她的印象中,于蓝是个义不容辞的人,“没有什么架子,也没有官吏的作风。 对周围的人很好”。 她说,于蓝对孩子一直很喜欢,记得演江姐姐的时候对“萝卜头”很好,对身边的后辈也很照顾。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宋崇退休后回上海教书。 有一年,夫妇回北京拜访亲戚朋友,在小月川偶然遇见了被阿姨推着轮椅出去散步的于青。 于蓝还对宋崇说:“让我们为孩子们多拍电影。” ”。

“从树立孩子的影子,到退役后作为顾问继续参与孩子的影子大小,担任儿童电影学会主席、国际儿童电影节和儿童牛奖的负责人,蓝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儿童电影事业。 她永远活在观众的心中,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 ”。 宋崇说。

“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编辑责任: kita )

越来越多的娱乐八卦、明星独有的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 entertainment )

标题:“纪念于蓝: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 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地址:http://www.ar7y.com/aelyl/23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