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69字,读完约11分钟

“比利”就像“一代宗师”和“聂隐娘”一样,虽然有缺陷,但终究是光辉灿烂、独一无二的存在,必须关注,必须指导。

最残忍的场面发生在结尾:比利·林恩对心爱的女儿说:我现在想带你逃走,做个逃犯吧。 但是,怀里的女孩花容颜色浅:逃跑? 怎么样? 你不是很快就回战场了吗?

那一刻,比利伤透了心。 他终于发现了火热的一见钟情,其实只不过是两个人之间的误会。

然后,他勉强笑了笑,局促地告别,完全明白了“我们士兵,只能拥有彼此”是什么滋味。

他也拒绝了姐姐争取的退役可能性,决心和B班的兄弟们一起回到伊拉克前线。

“李安电影”注册商标式的细腻、感伤性、残酷、李安那个人调教年轻演员的卓绝能力,都凝聚在这三分钟的戏里。

读《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立场很多,就像讽刺所谓的“爱国主义”、批判美国民众对军人的态度、批判美国资本主义支持的政经逻辑和生活习惯一样……

但是,请注意,李安电影并不总是“控诉体”,不是站在原告的座位上大声指责“你们是这样的吗”,而是坐在被告的座位上,带着平静和悲伤的心情承认“我们是这样的”。

所以,我喜欢说“我们心中有玉娇龙”“每个人心中都有断背山”,真的很直白地表达了内心的推测。

可爱的啦啦队长菲姗,她其实是出生入死都勇敢无畏的战斗英雄,不是和自己一样担心汽车发动机有异响、猫弄坏沙发等琐事的同乡年轻人。

——就像殷离迷恋“坏张无忌”一样——所以菲姗矫情自欺欺人,但她的感情并不真挚,她从英雄比利那里得到的任何感动都不能说完全是虚妄。

那个不被邀请的石油商人呢? 说话尖刻的班长抢了一封小白,对他非常没意思。

但实际上,班长是不是在自欺欺人? 阿兵哥在哪都杀了吗? 挖油大叔同情子弟兵,想让他们平安回家的心情,只不过是虚伪吗?

最证明问题的是,班长带着比利去和球场大亨谈判。

比利最后正义言辞严厉,不仅对方想利用他们,奸商还在爱国主义,当然是痛快和快活的

——但是,如果大亨人均能以10万的价格“买故事”,比利能严厉拒绝吗? 你会想“有没有的时候,也有没有的时候”吗?

——毕竟,b组兄弟念兹的预付款,明明是生意经,但他们并不是真的恨自己被商品化了,而是不能接受低价。

一贯犀利的班长后来无言以对,是因为他心里知道他们受到了双重(层层)的羞辱——

第一层是,无论前线后方,他们都必须像人偶一样被操纵,甚至他们出生时的死亡、同袍牺牲的悲伤,都必须作为商品被出售。 第二层,尽管如此,他们的“价格”还是会被严重压榨。

第一层是潜在的,所有人都不会全心全意宣布。 因为这几乎都是时代或社会赋予的差别待遇。 二楼很对比,仿佛耳光打在脸上。

所以,这出戏成了整部电影的缩影:这群大兵,总是在错误和不自然的地方,无论这里是巴格达的市场、原伊军少校的住处、叛军的学校、体育场的草坪、一排排的座位。

最后,他们可能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很小的代价。

铁不钉,好男人不当兵,这些阿兵哥不过是“不能理解他们有钱人”的底层孩子,如果不偶然被录像拍到,他们注定会一直保持沉默。

另外,即使英雄凯旋,实际上也没有人尊重这些真正的个人。 亲人认为他们是政治家的炮灰。 部队里被安排由他们负责推进工具。 中产雅痞奚是他们在战壕里同性恋的娘炮。

媒体和商界认为他们是可以用于开发的“文案产品”,对于和他们同阶级、相当于父兄辈的舞台装卸工,一言不合就和他们对着死吵架。

唯一和他们心心相印的,就是那个美女啦啦队,一群穿着同样制服的小团体,一样吃青春饭,一样被物化。

在这个故事里,她们正好是他们应对的存在,但悲伤或羞愧的是,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绝不是来自“心有灵犀”(比利语),而是浅薄,基于荷尔蒙。

但是,李安对所有人都很理解。 他知道世界的事。 人情就是这样,仅此而已,有了吉光片羽的真相,就足够继续支持我们了。

因此,《中场战事》虽然吸引李安,但本质上还是一如既往地讲述了“失败者”的故事(别忘了,比利·林恩终究没能救班长,也没能救姐姐)。

作为“撤退到台湾”的外省人之子,李安始终热爱各种失败者——王佳芝、绿巨人、少年派、李慕白——的故事。

而且,在他的电影中,实则中没有胜者。 因为无论是易先生、玉娇龙还是郎雄化身的父亲们,最后都赌输了。

《中场战事》看起来像是关于现代美国的,但一个特殊的例子分解了美国资本主义,特别狭隘地讽刺了它。 但是,和以往的李安电影一样,并不是只瞄准现在。

清朝的武林、印度的轮船、南北战争的战场、20世纪70年代的康州中游家庭、20世纪90年代的台北酒店,人与物完全不同,但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人与人之间无法理解,却亘古不变。

从历史和世界万象的立场来看,台湾外省人侯孝贤、杨德昌、李安,有共同的一面,但侯孝贤相信世间苍茫,世代云舒服,就这样过去了,谁都没办法,所以他豁达。

杨德昌觉得世界不能这么糟糕,我们应该大声喊不瓦全,所以他变本加厉了。

李安说,他明白世界大势不可违,人生困境无法解决,但我们还需要努力和生活媾和,所以他必须忍耐。

从喜剧《父亲三部曲》开始,他的电影就具备了这种气质,当然充满了阶段性的变奏。

去除“雇佣工作”的“理性与感情”,之后“冰岚”与“恶魔共骑”转变为悲剧,作为美国电影界的新秀,李安达到了某种更深的境界。

关于《卧虎藏龙》和《绿色巨人》,他经历了愤怒与决绝的气息很强,事业大起大落,更看重的是殊死抗争,无法得知的悲壮。

“断背山”和“色|戒”基本上是冰冷绝望的,但他喜欢在这片森林的寒冷中,那微弱的温情。

但是,《制造伍德斯托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的中场战事》这三部西电影,老年人敕许的李安渐渐平静,他变得更宽容、更慈悲。

这三出戏其实没有坏人。 吃人和杀人似乎都不是罪过(请观察:后两出戏都不能杀死同样的少年唱主角)。

这个阶段的“安叔”,更关心的是所有不同的,注定孤独的生命,必须彼此交往、碰撞、不冲突,而正是这些活着的生命相遇的所有瞬间。

4、

于是,李安现在最着迷的就是长相,他认为这是一出比其他任何场面、场面、特效都精彩得多、更直接的“戏”。

于是,他满不在乎地祭出了4k、3d、120帧、不化妆、特写这一套组合拳,为自己的新发现出了正名。

但是,为此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也就是说,把“中场战争”定为“看起来不像电影”,反而更像家电卖场的高端电视的演示剪辑。

《中场战事》的一部分,确实达到了李安让我们凝视面孔的目的,带来了某种别离的心情。

但是,作为仍然需要归类为“故事片”的电影,高清晰度电视那样的画质、构图,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舒适度”,毕竟阻碍了我们对故事的消化。

换言之,西方千年绘画自古流传,又经百年电影工业锻炼,并且实际上是基于被李安掌握的以前流传下来的电影技法(如宽屏、景深、高对、低照度等),其实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安用影像做了非常激进的实验,如果“形式与副本”之间发生兼容的故障,还不够好的话,“中场战争”的“故事本身”还不够好,那就更遗憾了。

简而言之,《中场战事》有故事,有感情,感人,但最后“作者”想表达什么——而“表达”就是创作者应该创作的意思。

或者说,各个角色、各个角度都展示得比较有效,但原则电影说的只是“但是,觉得眼前生意满堂,世上痛苦的人很多”的水平。

但是,这不仅是追溯伊战的严肃军事主题素材,不应该靠这个鸣金收兵,还应该与当年两位拿奥斯卡、威尼斯金狮、柏林金熊的当世大师“时隔三年”相离甚远。

对于“反恐战争”,对于现代的美国社会,对于现代的美国人,这些敏感,而且在此前他自己曾作过“冰岚”和“断背山”之类的论断的议题上,李安这次显得太不可避免了。

“中场战争”在美国本土被许多评论家指出,是因为左派和右派都有骑墙和失语的嫌疑——毕竟9.11、伊拉克、阿富汗、以及今天的叙利亚、伊斯兰国都有这场“反恐战争”的

所以,就像比利妈妈吃饭时不能拍桌子讨论政治一样,李安也不能不谈国家,口服席子周围的心。

而且,要说反对伊战、不能表现,可能是因为李安毕竟是拿着绿卡的“局外人”,实际上“中场战争”中包含了几个可以深挖的主题,但他

——比如,在我们这个极其文明的时代,一个杀人者(即使在战场上)受到尊重崇拜,实际上非常奇怪,电影虽然有点触及,但又被轻轻曝光了。

另外,b组的兄弟虽然性格不同,但因为生在一起死了,所以他们是需要的,最终彼此都说“我爱你”。 这样一来,这种特殊而奇怪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有着值得深入描写和辨别的空之间,而且已经引起了经典军事电影的关注。

但是,“中场”在比利和他的两位班长身上墨太多,对于这个问题只能零零碎碎地讨论,只能非常依赖几句台词坦率地强调。

另外,电影中特别是种类繁多的食物,白花啦啦队员的大腿,喧闹而盛大的古怪中场,可以明显地看出创作者对比着物质主义的美国资本主义和美国主义的嘲笑,但只有当场旋转,才能深入人心

更最核心的是,原作小说和电影都表现出了值得关注的心理疾病ptsd (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个症状到底如何,以及如何影响角色和退役军人,“中场休息”也不清楚。

最明显的是,有三个段落用单色画面表现了比利的“心理现实”和“现实”的分裂(两次记者招待会、一次国歌演奏时)。 但是,这些段落“质量”平平,更何况“数量”不够,作为个人比利的疑似ptsd症状,也无法象征一代或一代的“美国士兵”。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首失败者之歌”

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电影没有调整,至少成分比例没有调整——电影是比利·林恩的角度还是旁观者的角度——而且,糟糕的是,比利的所见所闻、所说的不统一吗?

所以,尽管沾上了我们的灵魂,通过比利的眼睛看到了很多人(特别是白头大亨的傲慢面孔),但是比利的想法和比利的说法,又不得不换成另两种观点。

最后,我们对比利的人的认识很迷茫。

我们不知道他是一个单纯的19岁的州男孩,还是他其实有着非常超出那个年龄的知识分子型的心。 他到底是行动迅速、反射神经发达的“天生的当兵材料”,还是善于相信存在主义、寻求决定而行动的聪明人?

当然,即使有画质问题和表现问题,《中场休息》也是近年来不常见的优秀电影,如果不是《李安作品》,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喝彩。

但是,李安无论在好莱坞还是华语影坛,都被修到了“国士无双”的境界,所以大家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来评价他。

因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5、

李安成就空之前,确实是为电影而生的天才。

但是,多年来,即使在婴儿之间也有他总是输的判决。 虽然价格极高,但制片厂放弃发行的《与恶魔共骑》至今仍是美国影史上为数众多的公案,《绿色巨人》《建造伍德斯托克》已被归类为失败(当然,依然失去了顶级的招数)

在高喊的“少年派”之后,“中场战事”似乎又要应验这个“魔法”。 那么,在偶然的一致中,虽然很难解决,但真正有效的造化可能正在杀人。 甚至,我们也可以说这和李安骨子里沉迷于失败者的歌,不怕失败有关吗?

因为,他真的是当今电影界少有的爱冒险,特别是不愿重复主题素材的勇者。

无论如何,和侯孝贤、王家卫、张艺谋一样,《李安出新电影》,不仅是华语影坛的盛事,更可以说是国际影坛的大事。

“比利·林的中场战事”就像“一代宗师”和“聂隐娘”,虽然有瑕疵,但毕竟是光辉灿烂、独一无二的存在,必须关注,必须指导。

因为,不管李安输了,就像他电影里的哪个失败者一样,都很感人。

标题:“《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首失败者之歌”

地址:http://www.ar7y.com/aelyl/2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