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3字,读完约3分钟

6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项目——深海实时传输潜艇标准体系(甲级)成果推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主要科技任务局、条件保证与财政局、海洋与声学研究所、研发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物理研究所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海洋战略试验科技专项监督小组的专家也参加了会议。

会上发布了西太平洋(601099,诊断单元)深海潜艇数据系统。2016年底,在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行期间首次实时传输深海数据。截至目前,深海观测数据已成功实时传回190多天,包括1000米上层海水的速度、流向、回波强度等详细数据信息,创造了国内外文献记录清晰的深海数据实时采集的最长工作时间,标志着深海数据的实时传输已进入稳定运行阶段。

我国首次实现深海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及共享应用

20世纪90年代,海洋卫星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海洋表面数据的实时传输,美国和日本建造的浮标阵列提供了100米上层水深的实时海气通量和海洋监测数据。2016年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了技术研究,开发了无线水声通信传输方案,首次实现了深海数据的实时传输。科学家和商业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实时掌握深海海洋的动态,改变了传统潜艇目标观测一年只能采集一次的问题,将深海数据的查看方式从“视频回访”改为“直播”。

我国首次实现深海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及共享应用

深海数据的实时传输对海洋预报系统的改进和科研成果的加速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帆说,190多天深海观测数据的成功实时传输,标志着中国深海探测和科研能力的稳步提高,为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和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

在会上,海洋学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所签署了“关于在西太平洋使用深海实时海底观测数据的战略合作协定”。凭借各自在相关领域的优势,深海实时观测数据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将加快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报和环境保护业务系统的建设。王凡把系统安装盘交给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所,这标志着西太平洋深海海底数据共享的开始。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将把西太平洋实时海底标准观测数据与现有的影响深远的海洋环境预报模型相结合,及时修订温盐流量和短期气候预报产品,提高海洋环境预报的准确性,提高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大气研究所将利用西太平洋的实时海底观测数据开发和改进海洋动力学模型,开展深海海洋环境参数化和模型数据同化研究,并评估现有的海底站。

我国首次实现深海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及共享应用

与会专家就深海潜艇实时传输技术升级、用户需求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会议网站

研究人员介绍了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络建设的最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我想纠正错误]主编:任景熙

标题:我国首次实现深海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及共享应用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