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0字,读完约3分钟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天到晚的成绩,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大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打破泛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使大学回归教书育人的标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做好大学建设的顶层设计,充分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和教师真正放开手脚,专心教书育人,而不是简单的评估来判断大学的优劣

“双一流”大学不是量化考核出来的

最近,一些高校花钱“挖人”的消息使得“双一流”名校的建设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客观地说,在现代社会,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一旦人才流动被非理性因素所困,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在一些高校中蔓延的人才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是高校在应对各种评估过程中的衍生行为。

检查传导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建设“双一流”名校应通过评估选择入围者并确定重点资助目标。大学自然不敢马虎,把它作为重点工作。通过考试的关键是什么?这是天赋。因此,一些高校不惜代价引进“光环笼罩”的人才,通过指标考核迫使教师“攀登科研高峰”,奖励教师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争取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申请国家成果奖和各类人才称号。

“双一流”大学不是量化考核出来的

科学合理的评估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评估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后果。例如,片面的评估不仅导致大学之间的“偷猎”战争加剧,而且给许多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一些教师不断奔波,通过各种学科申请和会议,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甚至滋生出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事实上,单纯通过准确、定量的评估来建设一流名校、培养高端人才是有失偏颇的。一流名校不仅包括论文数量、资金投入、科研实力等量化指标,还包括学生素养、教研能力、校园文化等隐性指标。一流名校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如建设美丽的校园,还体现在精神方面,如大师的说教和教诲。这意味着“双一流”名校建设的重点不是应付各种考试,而是培养大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大学享誉全球、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始终把创新作为主线和生命线,把创新作为学校和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是值得学习的,也是必须向正在开展“双一流”名校建设的中国大学学习的。

“双一流”大学不是量化考核出来的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天到晚的成绩,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大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打破泛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使大学回归教书育人的标准。同时,要做好大学建设的顶层设计,充分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和教师真正放开手脚,专心教书育人,而不是简单的评估来判断大学的优劣。当然,建立与一流名校和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在“人所追求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简单逻辑下,追求合理的利益既没有错,也没有必要。这也是当前人才流动所反映的信号。因此,高校应围绕预期发展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和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符合世界一流名校要求的师资队伍,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陈鹏)

“双一流”大学不是量化考核出来的

(编辑:邓暠)

标题:“双一流”大学不是量化考核出来的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