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8字,读完约4分钟

目前,我国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流设计大多停留在“管理”层面,而不是“治理”层面。这种“一人独大”的治理模式导致行政部门在处理庞大、复杂、随机的动态城市经济社会活动时人力物力有限。

不久前,市民电视宣传活动一结束,Xi市户县环保局领导集体被集体免职。如此“沉重的手”让作者想了很多。“环境治理薄弱”,环保部门的官员自然责无旁贷;对待平庸和懒惰,上级组织部门使用雷鸣般的手段,这当然是善意的。然而,作为当天亲自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代表之一,笔者更关心的是如何更理性地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在制度和机制层面上提出改革措施,而不是以谁来接替他们的工作而告终。

城市工作“一头沉”该变变了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治理效率低下与公民日益增长的公共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自去年以来,Xi平安已经举办了七次面向市民的电视政务活动,涉及城市管理、住房、卫生等民生关注领域。统计显示,市民的满意率每次都不到40%。

如果市民不满意,城市管理部门肯定会受到指责。然而,如果你仔细想想,你会发现,除了城市中有关部门的懒惰作风所造成的不作为和缓慢行动之外,相当多的问题实际上在于“行为不良”。即城市治理的制度机制不科学、不合理。例如,一些市民代表当场质问环保局领导:你为什么不知道记者能发现的问题?这种调查似乎是合理的,环保部门只能经常以“立即整改”来回应。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想想,上面的问题和答案经不起推敲。就环境治理的手段和人力而言,数据显示Xi的环保系统总共只有1078人。对于一个1000多万人口、总面积近万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来说,即使环保部门24小时清扫街道,一个环保干部也要管10平方公里。作者无意为环保部门的无效工作开脱,但中国目前的城市治理体系确实有空需要改革和升级。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所谓“立即整改”,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城市工作“一头沉”该变变了

目前,城市治理的有效性与公民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效率低下。其中,“发现”机制的低效最为突出。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环境治理基本上停留在两个传统的发现渠道上:一个是政府的积极监督和抽查,另一个是民众的投诉。前者覆盖面和实施能力有限;后者渠道不畅,反应缓慢。

在这些缺陷的背后,都指向治理机制的症结,即过度依赖行政管理的“统一化”。然而,“共同治理和分享”的概念以及鼓励和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的体制安排严重缺乏。

城市的诞生是因为人们的聚集和互动。城市是一个动态、随机和灵活的“呼吸”多元系统,承载着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类活动。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设计大多停留在“管理”层面,而非“治理”层面,极其有限的公民参与机制大多以听证会等形式出现。从长期来看,公民参与治理的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会治理组织都逐渐呈现出严重的发育不良。这种“人头下沉”的治理模式,在应对庞大、复杂、随机的动态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行政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捉襟见肘”的困境。当一个城市的所有治理权力和义务都集中在行政部门,所有问题都由行政部门管理时,其治理效率是可以想象的。就城市环境治理的发现机制而言,想象一下,如果城市环境保护部门能够积极善意地鼓励和利用公众的力量,特别是鼓励和发挥一些专业环保组织、志愿者组织和媒体组织的作用,那么环境保护部门就不会忽视媒体能够发现的问题。

城市工作“一头沉”该变变了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城市治理,“善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城市发展聚集积极能量”。事实上,这种政策导向标志着城市治理改革和创新的路线图。现在需要的是创新的手段和行动。(原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张毅)

(编者:梁

标题:城市工作“一头沉”该变变了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