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3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张木东

“总的来说,每个人都意识到货币政策面临的局限性。现在是考虑如何以及何时退出量化宽松的时候了。”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度”子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轮政策周期即将结束,即货币政策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松。然而,危机过后,不同国家的复苏步伐不同,经济发展也不同。因此,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是不同步的。

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度’”分论坛上表示:对货币政策的依赖

综合利用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工具

周小川表示,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许多国家流动性过剩。尽管货币当局已经开始收紧流动性,但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阶段应强调结构改革和长期战略调整,不应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这个信号非常重要。

在谈到中国的具体情况时,周小川指出,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自2008年9月以来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下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然而,考虑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其他国家面临的挑战,我们采取了渐进的审慎货币政策作为回报。

“各国现在强调将政策重点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之一是,在危机早期,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过高。”周小川指出,2010年,欧洲发生了主权债务问题,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呼吁进行财政整顿。当时,许多国家的决策者表示缺乏财政政策。

“事实上,财政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没有财政政策,就很难进行结构性改革。即使财政状况不好,也要实行财政政策。”周小川强调,今后,更多国家将转向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鼓励使用财政政策,但由于空不同国家政策的差异,政策选择应根据本国国情决定。”周小川指出,中国的中央政府债务只占gdp的一小部分,但由于中国是一个拥有30多个省份的大国,有必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方面,要允许地方政府扩大债务规模,推进结构改革,投资基础设施,促进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约束,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上限。

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度’”分论坛上表示:对货币政策的依赖

周小川强调,货币政策在结构性改革中并非完全无效。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应该用于总量调整,而不是解决结构性问题,但一些创新的政策工具也可以用来引导资金进入有利于结构性改革的特定部门。例如,英国采取了“贷款融资计划”,而中国也实施了类似的政策,鼓励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及小型和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当然,最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评估。

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度’”分论坛上表示:对货币政策的依赖

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

这是政策权衡的结果

在当天的讨论中,一些人提到了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和意外后果。对此,周小川表示,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议已经讨论了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讨论的主要结论是,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通胀或资产泡沫不能被视为意外后果。”周小川强调,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在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引发高通胀或资产泡沫,但这是政策权衡的结果,因为当前的政策重点是让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所以即使货币政策会引发这样的后果,也是必须要做的。

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度’”分论坛上表示:对货币政策的依赖

2014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设定了经济增长2%的目标。周小川认为,这是一种政策权衡,而不是意料之外的。然而,他说,这确实让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过于依赖货币政策。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央行都强调货币政策不是“灵丹妙药”,不能指望它能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政策制定者的政策选择正在发生变化,先是依赖货币政策,后来发现货币政策不是“灵丹妙药”,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我们相信每项政策都会有其相应的功能,所以我们应该优化政策工具的选择。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在现阶段,政策组合应根据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等其他政策进行调整。”周小川说道。

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度’”分论坛上表示:对货币政策的依赖

周小川表示,公众的观点与上述观点相似。“近年来,许多人作为投资者投资于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或购买金融产品,从而过于关注货币政策,这放大了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我相信,经过这一阶段,决策者和公众将有一个更理性的理解。”他说。

标题: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度’”分论坛上表示:对货币政策的依赖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