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8字,读完约4分钟

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影响世界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一个国家拥有的新发明专利越多,产生影响未来世界的重大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其他机构发布的各种统计数据,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已经具有优势。在成为创新力量的道路上,关键是如何将专利数量上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优势。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创新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最近,中国的创新再次得到了肯定。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201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对专利、商标和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申请服务的需求强劲,中国在国际专利申请中排名第三,增长44%。一些评论人士认为,“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专利合作协议(pct)申请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中国将在未来两年内超过美国,成为pct系统的最大用户。”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创新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近年来,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影响世界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从赢得世界的超级计算机,到成为世界标准的UHV输变电,再到被一些硅谷企业效仿的二维码和在线支付等移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国技术和产品打开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作为创新的风向标,中国企业在创新领域的表现也非常抢眼。阿里巴巴和JD.com等电子商务公司过去被动地接受了西方商业模式,并开始引领全球商业模式创新,现在它们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作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代表,华为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它正逐步进入自己行业的无人区。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创新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可以说,无论是作为衡量创新水平的宏观指标,还是日益活跃的企业创新实践,中国的表现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一进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土市场的扩大和科技人才数量的迅速增加,这不仅增加了创新需求,也为创新创造了条件。

然而,也有一种声音认为,仅仅因为一个国家拥有许多专利发明并不意味着创新能力强。真正的创新是那些能够导致生产过程重大重组的技术成就,如汽车、计算器和互联网的发明。尽管中国企业在改进工艺流程和降低材料成本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它们仍徘徊在高产出、低收入和低价值领域。虽然许多高科技产品和设备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但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另一方面,在美国、德国等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以上,80%的技术来自本国。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要成为创新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创新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我们应该认识到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那些引起深刻社会变革的重大科技成果,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国家增加的发明专利越多,就越有可能产生影响未来世界的重大创新。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其他机构发布的各种统计数据,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已经具有优势。在成为创新大国的道路上,关键是如何将专利数量上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优势,提高创新质量。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创新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一位企业家曾经说过:“创新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为了与明天竞争。”要将专利申请的数量优势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优势,从制度层面上讲,政府有必要利用这一趋势,创造一个更适合、更宽容的制度环境来容纳创新,激发每个企业和创新者头脑中的聪明想法,从政策上完善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产生更多改变世界的重大技术创新。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创新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从企业个体层面看,要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深化产业和技术进步,围绕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以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企业发展的“角落赶超”。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逐渐成为全球创新领域的真正领导者。(原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朱伟)

(编辑:胡风)

标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创新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