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03字,读完约14分钟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正从构想逐步走向现实。“一带一路”四年来的成就也为进一步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一带一路”是一项重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双引擎”和“多花”的全新模式。帷幕刚刚拉开,未来的建设充满机遇和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展现良好愿景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还提议共同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想法开始浮出水面。在2014年11月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坚持钉钉子的精神,一步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一带一路’建设惠及沿线各国人民。”2015年8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建设‘一带一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将给本地区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带一路”的建设坚持共同讨论、共建共享的原则。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和包容的。这不是中国家庭的独唱,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2016年8月,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了三个“重点”和八个“实际”要求。“聚焦”和“五个连接”:“政策沟通、设施连接、平稳贸易、融资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聚焦”和“合作”意味着建立“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和多维合作平台”。“聚焦”和“路”意味着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知识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八个“切实”要求是:“切实推进统一思想”、“切实推进计划实施”、“切实推进统筹协调”、“切实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切实推进金融创新”、“切实推进民心向背”、“切实推进舆论宣传”、“切实推进安全保障”。迄今为止,“一带一路”的概念已经形成。在2016年9月3日开幕的G20峰会上,习近平向世界承诺:“中国的发展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与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进一步阐释了“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相互借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内涵,描绘了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的美好愿景。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一带一路”概念的深刻背景

“一带一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厚的国际国内背景。这是中国全面开放的新战略,是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国际治理体系转型的回应。

(一)国内背景分析

从中国区域开放的结构转型来看,“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全面开放的新理念。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自1979年以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在内的五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发展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先后开放了13个边境城市、6个沿江城市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然而,很明显,早期对外开放的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已经成为“龙头”和第一受益者,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一直扮演着“跟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开放的失衡。“一带一路”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和全方位的安排。“一带”始于我国中西部,也主要通过中西部通向西亚、中亚和欧洲。这必将导致我国对外开放地理格局的重大调整。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参与者,将承担起开发和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广大地区的重要任务。“一号线”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中国已将广州、泉州、宁波、扬州、漳州、连云港和北海确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通过这些节点,中国与东盟、中亚、非洲、大洋洲和欧洲紧密相连。此外,这些地区正在通过建设相互联系的“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它们仍然是中国全面开放的重要引擎。这样,通过“一带一路”,中国的对外开放将形成一个全新的“双引擎”和“多花”模式。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从要素流动结构来看,“一带一路”概念符合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急需资金、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最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基于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据统计,1979年至2012年,中国引进外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这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现在,尽管中国仍需要大规模投资和技术改造,但我们已经有能力出口要素。根据可比估计,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连续10年持续增长。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4.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中国对外投资的差额只有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均衡,转折点已经出现。2015年达到1456.7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近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16年中国实际外商投资为1340亿美元,而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为1830亿美元,进一步扩大了外商投资与外商投资的差距,达到490亿美元。中国已经从一个过去主要进口资本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出口净资本的国家。资本的产出实际上是产品和产业的产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正面临全面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二)国际背景分析

从各国的贸易政策来看,根据欧洲央行官方公布的数据,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大约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从1990年到2007年,全球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6.9%。然而,危机过后,全球贸易增长缓慢,速度开始下降。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5年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的平均增长率仅为3.1%。2015年,全球贸易总增长率放缓至2.7%,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4%)基本持平。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与2015年持平。这也是全球贸易增长率连续第五年低于3%。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以美元计)大幅缩水13%。在这种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出现。然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开放和全球化问题上逐渐形成了共识。龙永图先生认为,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球化最重要的驱动力;全球化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分配资源。国际贸易和投资是实现全球化的手段。全球化的载体是跨国公司。在这些思想和政策的指引下,中国不仅肩负着促进中国整体经济开放的重任,也肩负着推动国际经济进一步全球化的重任。“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中国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困难时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从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来看,国际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9·11”事件爆发后,美国没有及时调整战略,而是继续长期控制世界能源和商品市场。然而,美国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金融业的泡沫越来越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终于爆发。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美国第一”战略,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对实体经济的强调尤为突出。长期以来,中国采取了保持低调的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中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实施中国的“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起点。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的初步成果

“一带一路”是一个全新而成熟的概念,在国内外都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在“一带一路”提出后的短短4年时间里,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政策沟通继续深化。四年来,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了“一带一路”的建设。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包括了“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越南、巴基斯坦、波兰、英国等相关国家协调了相关计划和政策,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与30多个国家开展了制度化的能力合作。它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一起发起了“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合作倡议。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2.基础设施联通领先。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共同加快了铁路和港口项目,计划实施大量的互联互通项目,一个复杂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大量投资。2016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145.3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总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总额的51.6%。完成营业额为75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建立了56个初步规模的合作区,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驻企业1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创造税收近11亿美元,就业18万个。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3.贸易和融资便利化有所改善。过去四年来,中国和“一带一路”参与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商业环境。从2014年到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贸易额超过3万亿美元。在过去的四年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形成了多层次的融资网络。AIIB已经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9个国家的项目提供了17亿美元的贷款。“丝绸之路基金”的投资已达40亿美元。中国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初步形成。中国资本市场也加快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融资。中国的交易所已经竞购了巴基斯坦交易所的部分股份,三家中国交易所与德意志银行集团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家中欧国际交易所。在过去的4年里,中国有两家证券公司在沿线国家设立了子公司。沿线国家有32家机构在中国获得合格投资者资格,32家机构获得合格投资者资格。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最新消息,沪深股市共有963家上市公司参与了“一带一路”重点项目的建设。此外,我国政府还在人文和社会领域做了大量工作。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更重要的是,从动态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为进一步大规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的本质是市场创造。它正一步一步地从概念走向现实。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无论我们今天取得了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无论我们遇到了多么困难和危险,都没有必要夸大其词。这一带国家和地区的大合唱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建设必须充满机遇和挑战。

首先,规模经济和增加利润的机会。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我国实际上已经与“一带一路”的国家或地区开展了许多投资与合作。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例。目前,中国已在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个自由贸易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位于“一带一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四年中,投资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其整体规模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投资的边际增量效应正在显现。未来的“一带一路”红利将是不可估量的。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第二,工业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中国一些高质量的剩余产业将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国内,由于市场供求关系而被严重低估的产业可能在其他国家得到合理的估价,这将产生巨大的过剩生产者。在国内,由于要素成本上升,一些行业和产品失去了竞争力。或许其他国家的低要素成本会让这些行业起死回生。在国内,一些发达国家对产品出口的限制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许这些障碍可以在其他国家规避,等等。此外,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有着无限的机遇,如技术改造、研发投资、品牌建设等。,这将给投资者带来无限创造空的机会。在技术创新方面,近年来,在互联网加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不断涌现出一批依靠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模式。这些技术极易移植到其他国家,并结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互联网的“一带一路”,这必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第三,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实施“一带一路”首先需要充足的资本流动。巨大的资本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开始设立“AIIB”和“丝绸之路基金”,但这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我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甚至大量的企业和个人都在根据“一带一路”的具体情况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在探索各种金融创新。这一时期的红利和机会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第四,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和跨国投资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必然会被触发,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技术和投融资路径、区域合作方式等。这一时期的每一项创新都包含着无限的机遇。

当然,“一带一路”的实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时刻警惕风险。

首先,“一带一路”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治上通常不太稳定。不同党派的观点差异很大。一旦政治形势发生变化,过去的外交政策也将随之改变。这肯定会给中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此外,“一带一路”还将穿越社会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恐怖主义的威胁也将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时,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这些国家的政治结构、法律环境和社会稳定,并在投资前制定风险应对计划,以将投资风险降至最低。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第二,“一带一路”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实际上都存在潜在风险,尤其是基于金融的虚拟经济创新所蕴含的乘数风险,要求我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第三,“一带一路”的实施必须适应国内经济形势。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事实上,中国仍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所需的投资也高达数百万英镑。如果我们不顾国内的实际情况,盲目投资和向国外转移产业,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内投资的挤出和产业的“0+空心化”。尤其应该强调的是,在一些地方,所谓的“一带一路”项目是为了获得政策利益或“成就”而不切实际地实施的。投资巨大,但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这种“面子工程”的风险。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言)

职责:周秋田

标题:“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