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6字,读完约3分钟

胡家园

《经济观察报》5月2日发表的“机器人补贴调查”一文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讨论。正如文中所提到的,许多有识之士担心,各地因其实现目标而设立的各种机器人补贴政策,可能会加速新兴产业的培育,同时也会引发整个产业的一些不健康症状,如补贴拿不到位、产能“虚火”、低端竞争,甚至出现“恶钱赶好钱”的现象。这绝对不是决策者在提出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时所希望看到的。反思产业补贴政策的初衷并不是要否定补贴的积极意义,而是要厘清补贴在企业决策和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的微观机制,这有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

机器人补贴的前车之鉴

补贴是世界各国支持新兴产业的普遍做法,但这种做法的积极效果一般出现在产业发展的某些特定阶段。一旦新兴产业度过了最初的艰难时期,需要建立一定的秩序和核心竞争力,补贴有时会适得其反。大量的补贴将使整个行业更加无序,并将市场竞争的水平锁定在没有技术含量的价格战领域。对于封闭的国内市场、区域市场和普通消费品,这种做法可能满足暂时的需要。然而,对于一个向世界开放的高科技战场来说,过度补贴不利于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反而会招致国际反补贴的惩罚和制裁,使本已激烈的竞争雪上加霜。

机器人补贴的前车之鉴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中国的光伏多晶硅产业。中央政府曾经通过从曾经的电价中多收取8%的钱来补贴这个行业。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开始大力吸引投资,将其列为地方支柱产业,并以优惠的土地和税收补贴建立了各种新能源产业基地。然而,各地的多晶硅生产很快开始显示出过剩的迹象。由于核心技术一直受制于人,国际反补贴“大棒”屡打,整个行业遭遇寒冬,甚至行业龙头企业陷入破产。

机器人补贴的前车之鉴

迫切需要对补贴政策进行反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表示,中国将提高光伏发电的补贴标准,并随着产业技术进步逐步降低光伏发电的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这也为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产业的补贴敲响了警钟。事实上,在许多行业补贴政策刚刚出台的前几年,由于实力雄厚,一些不具备补贴条件的企业也获得了补贴;其他符合要求但没有真正为光伏产业做出贡献的企业也获得了补贴。这将使企业产生无风险投资的错觉,甚至许多企业为了财务上的权宜之计,想尽办法通过更名、注册、收购等方式进入这个行业,以使其年报看起来更好。1月18日,《经济观察报》在一篇名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骗子》的文章中披露,一些企业甚至成立了空空壳公司来获取补贴。

机器人补贴的前车之鉴

机器人产业正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由于大部分补贴来自地方政府,在投入了实实在在的资金后,政府官员当然希望带来丰厚的gdp成就,因此许多地方机器人的发展目标比国家总体计划高出几倍,这是一种“大跃进”的做法。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另一方面,在补贴政策的影响下,许多行业的龙头企业实际上面临着上低端之间的挤压和竞争。国际机器人巨头以技术制高点牢牢占据全国市场的80%以上。份额、核心组件和制造流程构成了很高的障碍;剩余份额不到20%,必须与各行业的竞争者竞争,价格战即将爆发。

机器人补贴的前车之鉴

事实上,中国机器人行业的顶尖公司宋新和埃斯顿都在无一例外地寻求补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2015年的财务报告显示,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政府补贴(有些补贴甚至超过1亿元),这些企业实际上将经历负增长。这是补贴政策对市场竞争格局影响的又一例证。如何调整补贴政策,使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激励更接近寻求技术进步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将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个考验问题。

标题:机器人补贴的前车之鉴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7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