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7字,读完约5分钟

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子公司蚂蚁金融服务宣布启动“千县万亿”计划,首个试点项目在浙江省安吉县落户。该计划提议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在全国1000个县推进和改善“互联网+”商业、公共服务和创业融资平台。通过蚂蚁金服的大数据和技术能力与地方基层政府的大数据相结合,激发数万亿社会信用资源参与县域升级,促进城乡均衡发展。阿里巴巴集团在2014年底推出的“千县千村”计划不禁让人想起“千县千村”计划,该计划还提出在未来三至五年投资100亿元,建立覆盖1000个县和10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互联网+农村金融”行得通吗?

从“千县万村”到“千县万亿村”,是阿里巴巴集团从农村电子商务布局到实施“互联网+农村金融”战略的延续。看看另一个家电巨头——京东集团。2015年,京东金融旗下京东金融推出3f战略,依托线下渠道,将消费品下乡、农产品(报价00061,购买)进城和农村金融三个“Fs”打造成为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结合体。京东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农村金融策略是截然不同的,但它们的共性是明确的,即电子商务的增值收益模式牢牢锁定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阿里巴巴集团经常与各省、市、县签订大框架协议,并携带各种金融“宝贝”瓜分市场蛋糕。京东集团必须依靠其渠道力量,每一个发起人都成了“背包银行”,穿行于城镇和乡村,依靠强大的“地面力量”渗透。

“互联网+农村金融”行得通吗?

归根结底,上述两家主要电子商务公司的行为是“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对广大农村地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许多地方政府愿意与这些电子商务进行战略合作?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和京东做农村金融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它给县域金融环境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打破垄断后,会形成新的垄断还是“民主”?

“互联网+农村金融”行得通吗?

众所周知,“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与之相伴的是全国性的“双创新”活动。地方政府面临着传统经济主体发展受阻的局面。为了确保足够的经济活动,借助“互联网+”促进区域经济转型是合乎逻辑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广大农村地区,各种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大量农村常住居民“一老一小”,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很难通过消费来激活农村经济活动。

“互联网+农村金融”行得通吗?

国家提出农村金融供给方改革。“互联网+”对供给面驱动力不足的直接影响,盲目推动金融业务落地,无非是推出大量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农村资产的附加值来自哪里?当传统商品交易不赚钱,传统生产不赚钱,技术创新跟不上需求时,电子商务和传统商业组织都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金融业务成为每个人追求的目标。我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会有明显的提高。

“互联网+农村金融”行得通吗?

对于农村金融,尤其是那些熟悉县域金融环境的人来说,很明显,在正常情况下,地方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将占到县域金融规模的40%左右,这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就农村金融服务而言,农村信用体系已在农村扎根60多年,对当地潜在客户的需求也已深入挖掘。各地区农村金融结构基本稳定。笔者对该县的农村金融状况进行了多年的调查,农村信贷系统的账户管理人非常脚踏实地,与客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互联网+农村金融”行得通吗?

同时,谈到农村贷款的困难,也不是单一农村信贷体系的问题。在这个财政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有许多事情要做。许多问题不是贷款困难,而是缺乏真正有效的需求。总的来说,农村信用体系的存贷比仍有很大的空空间,这不是“互联网+”可以立即解决的问题。相反,政府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县域金融业务。这两个阵营有不同的监管标准和不同的操作系统,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竞争。这种竞争带来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更多地从“左口袋”进入“右口袋”。

“互联网+农村金融”行得通吗?

笔者认为,农村金融的本质内涵需要重新界定。它既不是从国家借来的“包容性金融”的概念,也不是“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增值,而是基于农村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多样化金融形式的总和。我无意攻击普惠金融,但许多商业组织,尤其是一些互联网组织,在普惠金融的旗帜下进行商业交易,以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长期以来,作者强调,我们不能谈论农村,但金融。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指望将一套城市金融路线直接转移到农村,这将不可避免地失败。更不用说“互联网+”作为“万能钥匙”。似乎“如果不把金融机构加入互联网,它们就会被淘汰。”

“互联网+农村金融”行得通吗?

相反,农村金融缺少的不是形式、平台,而是内容。什么内容?事实上,正是这些内容使中国的农村和农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做这些内容的人怎样才能赚钱并得到有效的经济支持?这是农村金融的使命。

标题:“互联网+农村金融”行得通吗?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