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9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记者走访了辽宁、北京、山东等十几个省的100多家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了解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一些国有企业承受着更多的社会职能压力,经营自主权受到干扰,政府和企业不顾顽疾“抬头”。

国有企业成为增长的“主阵地”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去年前三季度,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略有下降,表明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面对压力,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现了“沉淀上升”的新症状。

一些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受到了干扰。《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了100多家国有企业,收集了558份有效问卷,其中311份问卷反馈称,当前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大困难在于“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

有人报告说,经济运行就像心电图,只有在有高峰和低谷时才是正常的,直线发展偏离常规。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低迷时期,正处于调整和进入新常态的过渡期和痛苦阶段。一些地方党委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把国有企业作为保证增长的“主阵地”,忽视经济波动规律,强行制定增长指标。有些指标无法实现,但它们仍然给出了“死命令”。因此,为了保持利润,一些企业只能推迟使用原来计划用于技术和设备改造的资金。

国企管理政企不分“沉渣泛起”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职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企业反映,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谋求改革转型的矛盾加剧。中石化副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李春光表示,当该集团成立一家企业时,每个人都在跳舞,但退出一家企业太难了。沧州某集团公司近年亏损严重,月亏损1亿元,前一段时间已关闭。去年3月,在政府部门的干预下,该企业重新开业,但迄今已亏损7.5亿元。“企业不会得到仲裁的支持。我们的海外企业没有这样的压力。瑞士公司有540多人被解雇,这很简单,就是完成财务交接。”李春光说。

国企管理政企不分“沉渣泛起”

CRRC(报价601766,BUY)常可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部长杨景红表示,到目前为止,国有企业仍然背负着各种各样的负担,在经济低迷时期,这种压力尤为突出。国有企业的很多员工仍然“能进能出”,难以消肿,导致企业发展资源的分散和分流。

加快制度设计推进政企分开

相关人士认为,政企分开是国有企业改革领域多年来的呼声和探索,但至今尚未真正实现。根本原因在于一些症结没有解决。

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缓慢。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但政府职能没有跟上,宏观管理不能很好地落实,为企业创造外部条件和服务。一些职能部门仍不愿在思想上失去一些重要的权力和利益,继续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微观管理的思路。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该部门的管理能力是无能的。

一些受访者认为,政企分开的成功模式在中国还没有出现。经济学家常秀泽认为,为了实现政企分开,中国经历了几次探索。例如,早期的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两权分离”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进,但却加剧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股份制改革进行了,但股权多元化没有实现,企业仍然是国有独资企业。近年来,“混合改革”和“三改一管”的理念不断提出,但如何减少“婆婆”,加强监管,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仍有待探索。

国企管理政企不分“沉渣泛起”

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我们应该完善经济治理领域的选人用人机制。经济学家周认为,国有资产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任命制度,有利于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应当加强和改进。关键是要确保选择合适的人来跟上经济形势的发展。这就要求党的组织部门转变思想,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并重,党组织检查和职工代表选举并重,保证被任命的领导真正了解国有企业改革,敢于承担责任。

国企管理政企不分“沉渣泛起”

另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专家指出,结合我国政府权力下放和审批制度的不断改革,党政部门也要加快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为国有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决策提供事前审批到事后监督的转变,进一步扩大企业管理的自主权。

此外,要引导国有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优化国有企业内部制度设计,加快政企分开。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80多家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设立了董事会,部分企业的董事会、党委和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惯性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党委和董事会之间的界限不清,党委的“最高领导人”拥有最终决定权。因此,有必要在加快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同时完善制度设计,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和界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和界限,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以制度规范党和企业的运作和权责。

标题:国企管理政企不分“沉渣泛起”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