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17字,读完约8分钟

12月4日,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动车组揭牌仪式上,西城高速铁路第一组人员亮相。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照片

11月25日,乘客们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喀什-和田“和阗玉龙”列车上休息。

新华社记者赵戈照片

7月30日,在肯尼亚的拉木港,工作人员在中国交通建设(601800)的“广东龚庄11号”施工船上工作。

新华社记者陈成社

高速铁路里程超过22000公里,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万公里,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2317个,居世界首位。有218个经认证的民航机场和300多个普通机场。一系列数据证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运输国家。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打通交通大动脉非常重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为未来的交通建设奠定了总基调。中国正站在一个运输大国的新起点上,不断地“脉动”,并向一个运输大国迈进。

国家规划

平衡创新和双重驱动

“很难飞向天空。”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感受。12月6日,随着Xi至成都高速铁路的顺利开通,“天堑变通途”。西城高速铁路穿过四川和陕西之间的秦岭山脉,于2012年开始建设,历时5年。

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城高速铁路将成为连接华北、西北和西南的新通道。西城高速铁路的开通对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东西部铁路基础设施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12月10日,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投入试运行。这是一个“超级项目”。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集装箱码头,拥有7个大型深水泊位,长期年吞吐量可达630万标准箱。洋山港四期工程的建设代表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的信心和能力。

随着北京新机场的不断发展,建设世界级的机场集团已经成为中国空中国交通建设的长期目标。北京新机场的主体工程看起来像一只海星,有70多个座位。最近,国家发改委表示,北京新机场将于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到2030年,北京将建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空铁路联运、协调发展的世界级机场群。

西城高速铁路、洋山港四期和北京新机场是近年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它们的建成和使用将带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设备服务的改善,这不仅可以平衡地区间交通建设的差异,还可以促进解决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协调发展,完善中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除了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还通过创新不断推动交通运输发展。

如今,共享自行车遍布大大小小的城市,在线汽车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互联网推动的新商业模式显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此外,c919大型客机、振华港口机械、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自主开发的运输设备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管理创新是中国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新推进器。中国综合交通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综合交通法律、政策、规划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2016年7月,交通运输部会同公安部等7个部门发布了《出租汽车运营服务网上订票管理暂行办法》,成为世界上首个网上租车管理条例。今年8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共享自行车管理的国家管理法规。中国交通管理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大交通时代的“中国脉动”(从大国到强国)

造福全世界

中国制造,神话制造

12月16日,在肯尼亚的内罗毕郊区,天气很好。中国企业建造的内罗毕集装箱内陆港正式移交并开始运营。人们用歌舞来庆祝。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感谢中国的坚定支持。

这个内陆港口是肯尼亚穆内铁路(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距铁路)和东非铁路网的配套项目。同样由中国企业修建的内蒙古铁路,最早于今年5月竣工并通车。据中国公路桥梁工程公司内蒙古铁路运营公司总经理黄介绍,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内蒙古铁路共运送旅客63万人次。"现在我可以经常坐火车带我的家人去蒙巴萨."内罗毕的司机罗伯特说。

大交通时代的“中国脉动”(从大国到强国)

内蒙古铁路将把内罗毕到蒙巴萨的运输时间从原来的10小时缩短到4-5小时,这将使货运成本降低79%,商务成本降低40%。这只是中国在非洲承担的众多“工程神话”之一。近年来,中国在非洲交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不仅在非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中国的交通建设者。

泽蒙桥是中国在欧洲承担的第一个桥梁工程,连接多瑙河两岸,被称为“中国桥”。科伦坡港南方集装箱码头的吞吐量已超过200万标准箱,成为南亚港口行列中的新亮点。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为中国交通建设造福世界提供了重要舞台。在陆地上,开往欧洲和中亚的列车不断穿梭,中国承担的海外铁路项目也帮助“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在海上路线上,中国参与了许多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国家的港口项目,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到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和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所有这些都留下了中国建设的印记。

大交通时代的“中国脉动”(从大国到强国)

除了桥梁、港口和铁路等大型项目,在中国共享自行车也为全球用户解决了“最后一英里”问题。到目前为止,全球20个国家的50多个城市已经安装了数百辆黄色小车,mobike还为全球超过2亿用户提供了超过700万辆智能共享自行车和超过3000万次骑行。

相关项目的建设也加快了中国标准的海外发展。内蒙古铁路是按照中国标准全线建成的。将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如港口、桥梁、水路、公路、铁路、隧道等,不仅要“中国制造”,还要标上“智慧中国制造”。

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所长、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马苏德?可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赞扬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海外项目神话。他认为,中国承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实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活,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全新的蓝图

促进发展的四项努力

经济社会发展,交通第一。

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指标领先世界。站在交通大国的新起点上,中国正在努力建设交通大国。

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表示,对交通运输权力的理解有两个视角。一是“自强”,即交通运输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服务、设备技术等硬实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同时具备配套的软实力,全面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二,它是一个“强国”,即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领导力,能够有效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导、基础、战略和服务功能。

大交通时代的“中国脉动”(从大国到强国)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的规模需要扩大,综合运输水平需要提高,物流成本需要降低,出行质量需要提高。为此,中国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四个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优化,推进交通服务升级,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升行业现代治理能力。

例如,《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融合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的整合、发展、转型和升级将大大提高综合效率,并为提高运输供应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持。”交通部长李说。

12月12日,郑州首单“多式联运”进口肉类食品抵达河南省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这批冻猪肉从加拿大运到青岛港,然后直接送到郑州铁路中心站,通过海运、铁路和公共交通到达消费者手中。

管理创新形成新的协同效应。这种跨境生鲜食品从国外高效地连接到中国,打破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壁垒和壁垒,大大提高了运输服务质量。中国铁路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蒋松英说:“多式联运的优势在于通过使用标准化的运输单位实现跨运输方式的无缝连接和快速转运。”

交通是振兴国家的工具,是强国的基础。一个交通强国的美丽蓝图已经绘制出来,中国正在努力实现它。

标题:大交通时代的“中国脉动”(从大国到强国)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