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6字,读完约4分钟

李传增

随着2020年扶贫工作的临近和精准扶贫、普惠金融等政策的深入实施,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逐渐成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切入点。然而,贫困地区支付基础设施薄弱、结算方式落后、支付知识落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扶贫目标的实现。

从农村支付环境的现状来看,主要问题如下:

扶贫基础设施的支付需要改善。目前,金融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距离县城较近的乡镇,偏远农村地区网点辐射不足。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通信、网络和互联网覆盖面相对较弱,中青年劳动力季节性迁移,常住人口年老少等因素,将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延伸到每户家庭,实现人人都能使用的目标,仍然存在诸多障碍。支农扶贫第一线的银行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在农村还处于起步阶段,功能不完善,缺乏推广基础。

积极发挥支付结算在 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需要加强实施惠及农民的扶持政策。一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层政府财力有限,支农协调机制、风险补偿机制、激励补贴机制和税收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支持相对薄弱,涉农金融机构得不到有效补偿,严重削弱了涉农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居民的能力和积极性,影响了普惠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二是服务点运营成本高,投入产出匹配度不高。据估计,一个普通农业取款点的年成本大约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包括pos机具、维护费、手续费等。,并且服务点获得的好处是有限的。一些地区未能落实专项财政补贴,也导致收购机构在开展此项业务时亏损。由于惠农支付的服务费是根据交易金额或交易量提取的,部分站点业务量小,参与商户的费用补贴低,收入低于预期收入,发展惠农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也造成了一些“闲置站点”。

积极发挥支付结算在 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农村地区对现代支付手段的认识需要提高。首先,缺乏金融知识。根据调查,除了疾病和残疾等客观原因外,教育水平低是导致穷人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贫困家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难以获得现代支付知识,缺乏防范金融欺诈的意识。第二,安全风险。农民对现代支付工具的接受程度较低,除了习惯偏好问题外,他们更担心使用这些工具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频繁发生的电信诈骗、高息集资和非法买卖银行卡凸显了风险防范的紧迫性。第三,宣传方法单一。农村地区的宣传方法仍然主要是书面的小册子和传单,这是非常专业的。农村金融政策的普及和知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村民对一些帮助农民、惠及农民的金融政策了解不多。

积极发挥支付结算在 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为了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发挥支付结算在扶贫中的作用,笔者建议:

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进支付服务进村进户。在金融精准扶贫方面,建议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等贫困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纳入扶贫开发进程,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人民银行牵头、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同实施的支付服务精准扶贫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政策互动、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

积极发挥支付结算在 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改善扶贫供给主体。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全面完成帮助农民取款的无效服务点的拓展、升级、整合和淘汰。鼓励其他银行机构利用自身业务特点,研究开发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的新型支付产品应用,造福农民。探索贫困地区主办银行体系建设,给予主办银行信贷和利率优惠政策,为贫困县提供相应补贴,允许特定农村支付产品准入和支付服务,尽可能降低农民支付服务费用。结合“信用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评估和创建,选择试点地区,在金融基础设施完善、支付工具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大的乡(村)建立示范区,积极发挥支付结算在金融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积极发挥支付结算在 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准确识别物品,满足准确落地的付款要求。一是因地制宜提供支付服务。从地理上看,可以在县城和乡镇推广在线支付和移动支付,可以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惠及农民的支付服务点的可持续发展。集团积极引导老年人使用银行卡进行日常结算,充分发挥移动支付场景和方便年轻群体和中小企业的优势,及时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嵌入特色产业支付链,促进特色产业上下游发展融合。二是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整合农村银行卡资源,建设“一卡通”工程,实现补贴一卡支付和费用一卡支付。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在农村发展电子支付工具的应用(特别是在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物流等方面)。),为农产品进入城市开辟支付渠道。

标题:积极发挥支付结算在 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