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59字,读完约7分钟

根据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应全面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明确、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国民保险计划。尽快实现全国养老保险总体规划。坚持房子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投机的定位,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和拥有一个家。

社会保障制度是民生的保障网,是风险的缓冲。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全面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覆盖全民。应该解决哪些困难?如何加快建立一个让所有人都住在家里的住房制度?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分析。

如何着力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记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明确、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如何理解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玲: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论述,为下一阶段社会保障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和任务。过去,我们更注重围绕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目标的“建设”。这一次,我们明确表示我们要“建设”。这意味着社会保障事业应该进一步克服困难,不留空·怀特。

人民日报民生三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覆盖全民意味着将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而不论城市和农村地区、年龄或职业。城乡一体化是指稳步推进保障体系和管理服务的一体化。明确权利和责任,主要强调社会保险权利和义务平等的原则,并尽可能划清界限。适度安全是指安全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提高。可持续性意味着强调系统应该是长期的、安全的和可持续的。

人民日报民生三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6年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约为8.8亿。据估计有近10亿人应该参保(以16岁以上人口为基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左右;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接近全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人数约为6000万人,城乡极端贫困人口约为500万人,基本保障了他们的生活。可以说,以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中国社会保障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和全覆盖。与此同时,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人民日报民生三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下一步,我们要围绕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目标,在“打底线、织密网、建机制”上下功夫。保持底线就是继续巩固底线,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优抚安置等一整套制度,保障贫困群众的生活,解决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要编织一个密集的网络,关键是要包容系统外的所有人,从而巩固包容性。要建立机制,就要把社会保障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制度。目前,中国以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是框架性文件,今后应加强和进一步完善立法。

人民日报民生三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养老保险覆盖全民有多远?

记者:养老保险是一项备受关注的社会保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国民保险计划”。在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民参与的情况下,养老保险覆盖全民有什么困难?如何解决?

褚福玲:为了从目前的“大覆盖”走向“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应该把重点放在那些没有被纳入的人身上,解决他们的保障问题。目前,仍在体制外的主要是灵活就业人员、新业务形式的员工和一些中小企业的员工,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员工。从比例上看,它可能不到被保险人口的10%;就绝对数字而言,大约有1亿人,人数众多,任务繁重。

人民日报民生三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推进全民登记计划,并将了解所有未参保人员的具体情况。这可以引入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未参保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实现全民参与。

记者: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了“尽快实现全国养老保险统筹”的目标。国家统筹在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褚福玲:目前养老保险主要在省级统筹。虽然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余额已达到4万多亿元,但各省之间存在不平衡,部分省份养老金储蓄较多,部分省份面临支付困难。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平衡本地区养老异常负担,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建立劳动力成本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形成顺畅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全国养老保险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还需要统一的制度、健全的管理和规范的技术,需要各方面的协调推进。

人民日报民生三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从长远来看,老龄化确实会增加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给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些挑战。因此,有必要从制度、政策、资金安排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准备。

如何让所有人活下去?

记者: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房子应该用于居住,而不是用于投机。你为什么坚持这么做?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住房确实具有居住和投资的双重属性,但居住是住房的原始和第一属性,而投资是派生属性。投资属性来自住宅,也应该服务于住宅,如投资后持有、出租和服务住宅以实现收益。

“房地产投机”是指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以高财务杠杆买卖房屋甚至房屋相关许可证。通过购房面积、实际使用情况、购房杠杆资金比例和买卖时间长短,可以大致判断其是否属于“房地产投机”。

房子不用于投机的原因是因为“房地产投机”有很多危害:一是“房地产投机”导致市场需求大大超过实际生活需求,这不仅影响市场价格,而且通过价格影响供给,造成错配和资源的严重浪费;第二,“炒房”导致房价高企,严重影响了大多数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也对其他居民的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第三,“房地产投机”不会创造任何价值,但它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短期的虚假繁荣和高额利润,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资源向房地产聚集和活动,影响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第四,高杠杆“房地产投机”造成的虚假繁荣和泡沫,由于缺乏真实需求支撑,势必破灭,这不仅会对相关市场主体和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危害,还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

人民日报民生三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记者:如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去年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和市场规律的基本制度和长效机制。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中央有关部门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以租购为主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以市场满足多层次需求为重点,以政府提供基本保障为主要重点,综合运用财政、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推进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

人民日报民生三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去年10月以来,我们坚持分类监管和地方政策措施,在抑制住房投机和投资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目前,房地产调控效果继续显现,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涨幅同比下降。第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也趋于稳定。具体来说,一是商品房销售增速稳步下降,二是房价过快上涨得到有效抑制。

加快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也是满足人民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民居住目标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6000多万棚户区居民从棚子里出来,走进自己的楼房。与此同时,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超过1900万住房困难人口居住在公共租赁住房中。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了全保障。

标题:人民日报民生三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