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9字,读完约5分钟

“道”是道教的金字招牌和终极秘密。看看道家创始人老子是如何描述“道”的:

“道可以道,非常道;出名,非常出名。”(《老子》第一章)

这种说法“道”是神秘的,而人类的语言太有限了,所以似乎世界上没有语言可以表达“道”是什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这句话是世界的根。如果没有办法,就什么都没有,现在的世界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道”是神秘而高贵的!

除了老子,庄子也应该代表道家智慧。看看庄子是如何论述的:

董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董又问:“你给我指出来!”庄子回答说:“道在于虫。”董不解道:“你为什么说陶这么谦虚?”庄子又说:“路在稗子里。”董就更不好意思了:“你说道为什么越来越低了?”庄子更固执:“道在瓦罐里。”董急了:“你越说越离谱?”庄子直截了当地说:“道是狗屎!”(“知识北游”)

回归生活之道

从道是世界的起源,最高也是最难的(按老子的说法),到“道在尿中!”(根据庄子的说法)“道”的地位是非常不同的。“道”在哪里?老庄的说法谁更合理?

老子说“道生一,生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从时间上讲了“道”的崇高:它是世界的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道”的规律而生的,如阴阳。据此,“道”是永恒的,始终存在。当庄子说“无处不在”时,他谈到了“道”在空的普遍性和秩序——道主宰一切,世界永远不会离开道。据此,庄子提出道既然普遍地存在于万物之中,从逻辑上讲,它既存在于高尚的事物之中,也存在于卑微的事物之中,如“屎和尿”,所以卑微的事物也有自己的“道”,或者说“道”也应该引导卑微的事物,就像它曾经引导高尚的事物一样,否则就不能说道生万物或者说万物都有自己的方式,因为作为世界的最高基础, 庄子用“道在屎中”——“道无处不在”的恶语来表达对道的极端崇敬,是庄子的另类智慧。

回归生活之道

从春秋晚期老子对道家哲学的创造到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道家哲学经历了一个从自我确立到自我超越的转折阶段。老子的使命是确立道的崇高地位,庄子的使命是让道回归到“极明极中庸”的世界,让抽象的哲学智慧存在于日常事物中,让大众从日常生活体验中体会到天地宇宙的最高法则。

在中国精神成长的历史上,老子代表了中国精神意识的第一阶段——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取抽象的哲学智慧,用极简主义的语言勾勒世界秩序。老子认识到万物皆有联系,天地皆有规律,他认识到理性秩序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所以他对世界作了一种夸张的、对立的表述:不是哲学家在感性世界中从低到高地概括了世界最抽象的规律——“道”;道生一、二、三,甚至万物。因此,对于老子的《道德经》,我们有必要做出一个新的还原表述——先有世间万物,再有思想家用来表述世界秩序的“道”。

回归生活之道

庄子则面临着相反的尴尬——因为世界已经习惯了哲学家本末倒置的表述,认识到了以“道”为代表的普遍规律对世界的意义;然后,他转向绝对神秘和抽象的东西,最后把陶从这个世界上孤立出来,并把它杀死。为了打破这种“坚持”,庄子不得不在这里做相反的事情。他用“沉沦”的智慧和世间的恶言来谈论“道”,以消解“道”的神圣性的方式来重申“道”的普遍有效性。然而,这一次他以一种与老子完全不同的方式开悟——让人们从他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体验世界中认识一切,甚至是最卑微的东西。对陶来说,除了上面引述的精彩言论,老子其实还有一个更平和的说法:

回归生活之道

“道是世间之物,但它只是无动于衷。喜Xi,有喜欢的。里面有东西。”(《老子》第21章。(

据此,“道”虽然在恍惚状态下很难观察,但可以肯定一件事:没有具体而微妙的感性对象,它不可能完全存在——道中有物,道中有象。庄子对道的评价虽然偏激,但他仍是老子的知音。

这个世界上的智慧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达:一种是积极的表达,比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移动,仁者安静,知者快乐,仁者生活。”(《论语》);一种是相反的表达方式,比如“道可以是道,很道;出名,非常出名。”(《老子》第一章)。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家,无论是老庄,似乎更喜欢说真话,更喜欢否定,更喜欢与当时社会上流行并被大家接受的东西争论,这不可避免地使人们更难接受。幸运的是,他们并不孤独,而且有类似的智者与他们同在,比如:

回归生活之道

“所有阶段都是假的。如果你看到相反的相位,你就会看到如来。”(《金刚经》)

反其道而行之的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作用是“打破常规”,让我们不断超越现有的知识和观念,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道路上“更新美德”。(《易传》)

标题:回归生活之道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