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2字,读完约4分钟

目前,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东北经济衰退”是一个深层次的、关键性的问题,实际上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我们应该通过这个表象来探究它的深层问题。在我看来,东北振兴乏力、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制度病”、“结构病”和“发展模式病”。

先看看“系统疾病”。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不足,东北经济自修复能力弱,困难重重。一方面,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东北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效益不佳。这是“系统疾病”的结果。

看看“结构性疾病”。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相对减弱;第二,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结构内部,重工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来解决。

最后,看看“发展模式病”。这主要体现在粗放型增长模式上,这种模式总是在争夺资源、人力和设备。从数据来看,东北地区投资驱动型经济的特征是明显的。从2003年到2012年,东北三省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78%,最高年份达到86%。同时,创新驱动型经济尚未形成,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较弱。更重要的是,实体经济发展乏力,但在东北,这并不是由虚拟经济过热造成的。

常修泽:东北经济需“两翼齐飞”

由此可见,东北经济面临的困难不是“疾病”,而是“综合症”。因此,我们强烈呼吁全面改革和改造东北。

改革和转型需要精确的焦点。我的观点是,只有搞好国有经济,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东北经济才能再次腾飞。

国有经济的这个“翅膀”非常重要。在我看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困难不言而喻不能靠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或财政支持来解决,但关键在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多年来,东北国有企业改革一直试图突破困境,但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很难解决。目前,东北国有经济尚未成功“突围”,改革的某些方面陷入僵局。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进行更实质性的改革。

常修泽:东北经济需“两翼齐飞”

首先,要明确改革的基点,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而增强其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为探索国有企业改革,东北三省经历了从企业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企业破产制到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道路。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许多国有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参与者。有鉴于此,必须牢牢把握“市场主体”这一核心命题,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使之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支撑力量。这符合东北地区特殊的发展现实。

常修泽:东北经济需“两翼齐飞”

其次,应根据国有企业的职能和经营状况区别对待。东北三省地方国有企业主要是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按照“做好、做坏、升级中部”的分类思路,可以促进“重建和再造”:“做好”就是把优质企业做强做大;“恶化”意味着淘汰劣质企业;对于中间企业,要提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我们应该敢于咀嚼改革的“硬骨头”。我们不仅要处置“僵尸企业”,还要建立“东北国有企业改革综合试验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第四,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国有企业新的治理模式。根据《公司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经理选拔任用机制;寻求企业党组织建设与公司治理改善的统一。

民营经济的“翅膀”是东北经济发展的“短板”,关键在于如何做大做强。这尤其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第一,搞好“两个层次结合”。即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和管理;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相同的起点、相同的环境和相同的负荷;它们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尤其是私营企业的资产应该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第二,放开市场准入,为民营经济开放更多产业。目前,东北地区一些基础设施领域的民间资本投资微不足道,应遵循“非上市即进入”的原则,即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第三,稳定市场预期。目前,东北许多民营企业在“期望”和“信心”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有很多,但都离不开产权保障的缺失。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下一步,要严格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安心发展民营企业。

当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两翼”更具活力时,东北经济自然会飞得更远更远。(原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常秀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编者:梁

标题:常修泽:东北经济需“两翼齐飞”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1142.html